阅读历史 |

第152页(1 / 2)

加入书签

这样的动乱在全国各地重复上演。渐渐的,参与动乱的人越来越多,三年大旱带来的死亡竟还没有暴乱三日造成得多。

大家一开始对天女娘娘的感激和敬爱,也渐渐变成了滔天怒意,诅咒她,诘责她,辱骂她。

天女娘娘最后一次现身是在东陵的国都,春城。怒意滔天的百姓们抓住了她,说她是巫女,是修罗派来为祸人间的,想要将她烧死。但在火舌将要舔到她的衣襟时,她却凭空消失不见了。

自此以后近千年,天女娘娘都再未现身东陵。这个故事也演变成了神话传奇,供后人评说。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

寒氏月讲述完毕,对台下诸人道:“神话寓言往往千人千解,不同文化习俗的人见解更是各异,在下乐意一闻诸位高见。”

东陵与江国的文化传统很不一样。江国文化注重圆满和谐,任何故事都有一个结尾。并不是说所有的结局都是愉快的,但起码是有逻辑的,可以接受的。

但东陵人似乎更偏重于读者后续的思考,所谓寓言故事不过是一个引子而已。

便如《林狮驼立槛》,也是仅仅讲述了一个事实。读者便以这个事实为引,提出自己的思考。

寒氏月话毕,在座诸人将故事各自消化。过了点香功夫,众学子中开始有人陆续发言。

大家看法各不相同,有的斥责饥民不知感恩,以怨报德,但很快遭到众人的攻讦。

有人就说,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遭过三年旱灾之苦的人,怎能体会饥民们当时痛失亲友,朝不保夕的心情。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连命都保不住了,谁还在乎什么道德不道德?

还有人将矛头指向当时的东陵国君,直言朝廷不作为,才会一任旱灾蔓延,放任黎民疾苦到如此程度。

当即也有人持反对意见,道所谓天灾难测,人力或有时尽,当时的朝廷不见得没有作为,只不过是灾情太严重了而已,若无深入了解,不该妄加置评。

以太子为首的众皇子及一众王公大臣都自重身份,无人发言。皇上更是缄默不语,半眯着眼,也不知是睡着还是醒着。

见众人都默着,元知若忽然冒了一句:“凡事皆有两面,种下善心,却未必会结出善果。可见世事不可强求,万事顺其自然便好。无为而无不为,修身、齐家、治理天下皆是如此。”

这话倒说得颇有哲理,一语毕,众人都静了一瞬,似乎在揣摩他话中的深意。

凌萧转头看了看沈青阮。打从讨论开始,他就未发一言,与他平日作风颇不相符。

可不看还好,一看就见他满面笑意,正一瞬不瞬地望着讲演台。

他心中一奇,也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就见寒氏月还是那副冷肃的模样,端庄持重,不苟言笑,面上一丝表情也无,看起来甚至有些刻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