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52节(2 / 2)

加入书签

“廉使若是有暇,大可翻看一二,开卷有益。”

张京怔怔拿起那几本册子,只见封面上分写印着《智慧心经》《不灭智慧经》《消噩功德经》《渡神国经》,充满庄严神圣之意。

他抬头望向赵玉洁,呆愣道:“神使到底是怎么想的?”

赵玉洁叹息一声,回答了八个字:“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张京嗤之以鼻:“乱世当头,兵强马壮者为天子,自古皆然。哪家问鼎天下的诸侯,征伐四方靠得不是三军将士?而是以德性让四方归附?

“‘德’有什么用?”

赵玉洁摇摇头:“德行不修,或有高位,纵成一时之功,终难长久。

“自古以来,盛世常有,治世亦常有,却无法阻止改朝换代,都是因为良好德行不能持久的缘故。

“天下世家,能延绵千年者,无不家风纯正,德行无差,阴谋算计奇巧诡术不过是辅助之用,做不得根本。

“在根子上,神教与世家无异,与皇朝无异,故而神教要想绵延百世,必须德行与实力兼备,二者缺一不可,缺少一个就是一条腿走路,不可能不栽倒。

“神教前日之祸,虽是出自赵氏之手,却源于自身不正,若非自身不正,赵氏修行者便无机可趁,纵能给神教造成一时损失,也会被广大信徒淹没。

“正因神教多有不正之处,往后若不能积极自省,就算能够保全一时,长久之后也必然成为众矢之的,丧失存在于世的资格。

“我身为神使,自然要为教众安身立命的根本着想,这才有这些经典著作,才要整肃神教内部秩序,改变神教为人处世的方法。

“从现在开始,神教教众要研习经典,往后必要站得直行得正。”

这番话,赵玉洁说得笃定无比。

就算是天塌下来,她也要依此行事。

昔日大计已失,旧有目标无法达成,脚下的路还想继续往前,方向就不得不做出更改。

赵玉洁的意思是,她现在就要着手对神教进行改革!

赵宁离开宋州回徐州的基础之一,是金光教会暂时收敛言行举止,不再与民争利、鱼肉乡里、祸国殃民,在短期内与中原之民无害。

现在看来,赵玉洁并不是要“暂时”约束神教言行,而是要就此从根子上改变神教,让神教从名利财富、权势富贵的漩涡解脱出来。

——当然,不是完全解脱,否则就无法生存。

但能更注重自身学识德性的休养,少去与民争利,不去祸害百姓,已经是远超赵宁对神教的“期许”。

张京理解了赵玉洁的意思,他沉思半响,末了不得不承认,赵玉洁的话有几分道理,神教收敛言行,对俗世财富、权力插手少些,他也乐见其成。

但就眼下形势而言,赵玉洁这番话并不能让他满意。

岂止是不满意,还更加愤怒。

他盯着赵玉洁:“中原形势危急,赵氏的人仍在州县活动,此时神使修身养性,神教闭门不出,是想置身于乱流之外,将张京与四镇大业抛之脑后?!”

双方之前一直携手并进,互惠互利,张京没少给神教提供帮助,如果赵玉洁真是打算弃他于不顾,张京绝对无法接受。

被逼急了,他甚至不会让神教好过!

赵玉洁微然一笑:“神教与廉使休戚与共,我怎么会罔顾廉使的艰险?不瞒廉使,我已为廉使思得破局良策,只要廉使采纳,必能拨云见日。”

张京怒气稍减,但还是讥讽了一句:“难不成是如神使先前所言,让我不去对付赵氏修行者?”

这本是抬杠之言,孰料赵玉洁竟然颔首认同:“正是。”

张京额头青筋直跳:“......”

在他暴走之前,赵玉洁接着道:“廉使扪心自问,四镇能对付得了赵氏吗?就算这回能把赵氏潜入的修行者赶出去,往后赵氏大军抵达之时该当如何?

“赵氏既然已经派了修行者入境,那就说明距离他们的大军进入中原为时不远,一旦赵氏大军兵临城下,廉使何以自处?”

张京冷哼一声:“赵氏大军要渡过黄河天堑进入中原,可没有那么容易!”

这是他最大的依仗之一。

赵玉洁道:“廉使的藩镇,只能防御黄河下游半段河岸,那郓州耿安国若是放赵氏大军进来,廉使如何区处?”

这是张京据黄河为天险的最大破绽,唯一解决之法就是拿下郓州,可这个计划还没实现。

张京道:“耿安国凭什么要放赵氏大军进来?赵氏的所作所为,是跟天下权贵为敌,耿安国乃一镇节度使,麾下精锐梁山营如今俱为地主,岂能放弃富贵?”

赵玉洁问:“那若是赵宁亲率晋朝高手,倾巢而出来中原,廉使又当如何?”

张京恼羞成怒,恨不得说一句那就拼个鱼死网破。

他到底还是没有这样说。

一方面他好歹是个枭雄、诸侯,不至于耍这种小孩子脾气,另一方面赵玉洁一直温声细语,态度好得让他无法乱发脾气。

沉默半响,张京问:“神使有何良策?”

赵玉洁道:“只有一个办法,驱虎吞狼。”

第七二六章 风云际会(下)

张京深吸一口气。

所谓驱虎吞狼,就是要联合魏氏、杨氏其中一家,借助对方的力量来对抗赵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