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89页(1 / 2)

加入书签

原本战场之上,便鲜见兵卒临阵畏缩之事,多数都被将官当场斩杀,可各级将官,并不可能熟谙旗下所有部将名姓,只能等到事后清点,才知伤亡,却实在弄不清哪些是战死,哪些是逃犯,往往因为战事紧急,朝廷严令征兵,地方官府为了保证战备充足,实在也难免违反律令所定,强征独丁入伍,若没个说法,又何以服众?薛少尹,眼下云州征兵甚急,仅靠各州县按律征役,那可是远水难救近渴,薛少尹为平民愤,却耽搁战事,也难免被朝廷问罪呀。

于墉绝口不提新政如何,只针对征兵之急,这些话当然是毛维所授,即便日后与陆离对恃朝堂,于墉也不怕太后责他触律。

国家利益为重,军备充足为要,这可是太后的主张!

这么说,于明府果然没有实据证明,那些亡勇是临阵脱逃?陆离冷冷问道。

这于墉有一种十分不妙的预感,他这回只怕又要背黑锅了!

第701章 原来竟是言情剧?

因为主审离席,刑堂外陷入了短暂的议论纷纷,晋阳城的这些百姓,还是首回经历公审的场面,围观者中甚至不乏妇孺,而审断之事也与大众息息相关,除了那几个混杂其中的间佃,绝大多数的人对于事态结果还是真切关注的,男人们都在怀疑

这薛少尹,看上去也才二十好几,又一派弱不经风,真能为咱们贫苦百姓作主?

我看也只是故作姿态罢了,早几日不是还有传言,薛少尹主张之新政,实际上是为鼓励兼并,苛刻农户,又说这征兵之事,也是他与朋党联袂上谏!

无根之说而已,不足信任,单论征兵,如今潘辽联军逼境,晋朔危殆,朝廷若再不重视,你我要么背井离乡奔于流亡,要么便是死在蛮夷屠刀之下。

我有个亲戚,前些年正巧随商团去了一回长安,可是亲眼目睹薛少尹审决过晋安长公主之子,究以仗势欺民之罪,当众责打那纨绔百杖,薛少尹承诺会还贫苦公道,当不至于言而无信。

女人们的议论却有些偏离主题了

这位薛少尹竟然如此年轻,真真出乎意料。

官衔便是少尹,自然是年轻后生了。

你这话可真好笑,少尹只是个官衔,又与岁数何干?河南少尹便已年过五旬,比河南尹还长着一岁呢。

年轻不算什么,这位薛少尹,可当真俊秀呢,怎么没见着他光顾酒肆妓家?

原来这群女人,并不是良家妇女,所以才完全没有关注事态,言语也并无顾忌。

薛少尹出来了!这一声,倒是一个嗓门轻脆的男童喊出。

陆离的神色似乎并无变化,仍是正襟危坐,苍白的面容上风平浪静,微微环顾,目光也仍旧清澈宁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