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0页(1 / 2)
但仅仅是这一桩家务,韦太后还不至于焦头烂额,她的心里,还堵着另一件憋郁之事。
周厥联军大胜诸蛮,韦太后依据前约,将云州以外原松漠、饶乐等督府节制之境拨予新厥君治理,依据盟约,新厥君既然已经归顺大周,那么便要向大周岁岁纳贡,可是今年新岁,新厥君却并未来长安献贡朝贺,甚至连个使臣都没有派来,颇有些毁约的预兆。
新厥连称臣纳贡都不履行,就更别说讨伐潘逆以及北辽了,这大大有违太后的原定计划,让她十分烦恼。
已经有大臣上书,建议朝廷遣使训责,甚至还有人叫嚣兵讨新厥。
然而为了征战诸蛮,财政不少损失,虽然太后很想给予新厥狠狠的教训,却拿不出钱来打仗了。
今春三月,贺衍三年(实际二十七月)丧期已过,太后还想着将篷莱殿扩建翻新,并她一直停建的陵寝想要按照原定规格完工,又更需要一笔不小的耗费,哪里都需要钱,但户部官员却在向太后哭穷,搬出高高一摞文卷,里头记录的全是这些年来欠下的亏空。
太后也不是没有想过加重赋收充盈国库,然而这时她虽然临朝,却还有汝阳王虎视眈眈,就等着她失尽人心好借机作乱,更别说她才试探性地征询薛绚之的看法,就被那人好一番劝谏,称不宜增重赋收导致民心流离。
这些事情都让她烦恼为难,心情又哪里会因为谢莹的讨好而欢愉?
于是听着听着就有些不耐烦,眉心更是蹙紧。
谢莹却道:姨祖母,儿偶然听几个女官议论,道东瀛、新罗等国君王十分喜爱我国琉璃、瓷器等物,几国使臣奉王令,在两市重金收购,故儿便想着,倘若朝廷增开琉璃、瓷器作坊,以这些物件换得他国金银等贡礼,说不定可以缓解财政所需。
就谢莹看来,琉璃、瓷器那些东西不过是泥岩烧制,原料并不值钱,然而却甚得各国贵族君王喜爱,视为珍宝,不惜重金求/购,完全可以利用来赚钱,丰足国库,有什么值得烦恼的?
她却不知烧制这些器物的原料虽不值钱,然而人工、窑耗却也不少,尤其琉璃,原是西域传入中原,后来才被中原掌握了制法,但制作工艺相当复杂,成功机率也甚低微,耗时耗力烧出一窑废品是常见,故而虽然也有商贾经营琉璃,但并不广泛,市面上不常见,但有成品,往往先就被本国贵族抢购一空,故而东瀛等国使臣才会重金求/购。
只不过谢莹的建议却大大打动了太后。
是这道理!琉璃虽然难得,但如果朝廷招募工匠增设作坊,谁说不能大大扩增产量?不仅琉璃、瓷器,比如吐藩等国需求量甚大的丝绸、茶叶等物,都可利用来换取贡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