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汉世祖 第420节(2 / 2)

加入书签

后二人同时聚宴宾客于同庆楼,两方人起了冲突,由谩骂及动手,闹得很大,几乎把酒楼给拆了。天子闻之大怒,亲自下令将二人拘拿了!”

伐蜀的北路军,虽以向训为主,但也分派别的。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由关中地方军队整合而成的,王仁赡、李彦是代表;二自然是中央禁军了,王全斌名声地位最高;三是蜀军降兵俘虏改编而成的怀威、怀德二军,何重建、韩继勋等将,素来比较低调;四则是高怀德、慕容承泰这样的将领,属于皇亲国戚。

虽分四类,但主要矛盾还在关中籍与禁军将士之间,也代表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有竞争对比,并不是坏事,刘承祐也乐而见之。

然而,王全斌与王仁赡的冲突,却是闹大了,将军中的矛盾展现在外人面前,突破了底线,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劣影响。刘承祐怎能不怒,这才有将二将锁拿的命令。

听党进一番描述,在场的将校,都忍不住笑出声,一副吃瓜群众的表现。赵匡义也啧啧嘴,自信地评价道:“这闻名西南、战功赫赫的大将,争起功来,与寻常士卒也无异啊!

王全斌也是沙场宿将,颇有英名,怎么会在这等事情,如此不智?当年孙立与王彦升,王殷与韩通,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放肆!”听赵匡义侃侃而谈,赵匡胤却突然发怒,斥责道:“你是什么身份,胆敢如此托大,非议朝廷功勋大将,直呼其名?”

见兄长发怒,厉容慑人,赵匡义吓了一跳,迎着其目光,稍作思索,表情一紧,垂头低声道:“二哥教训得是,是我轻狂了!”

赵匡胤看向党进等人,手几乎点到他们鼻子上:“你们也不要笑,不要得意!同是伐蜀师旅,名声被败坏了,王将军他们倒楣了,我们又岂能讨得了好?”

“还有,你们莫不以为,此番回朝,就是来受赏的?”看着众人,赵匡胤的目光显得格外锐利。

“二哥,你这是何意?”赵匡义说出来党进等人的疑惑。

拱手向开封方向,赵匡胤沉声道:“陛下前诏,做平蜀总结,赏功罚过!要知道,这赏功在前,罚过在后!”

“罚过?莫不是因为蜀中乱事?”党进有些笑不出来了。

“所以,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我看你们呐,张狂之色,也不加少!”赵匡胤道。

……

东京,皇城南衙,大理寺。

随着大汉法制的建设强化,作为大汉最高的司法审议机构,大理寺的权威与影响也在不断提升,如今,也是大汉众多衙署中排得上号的。

如今的大理寺卿,名叫崔周度,进士出身,在朝中当过御史、补阙,在外当过支使,性情刚烈,难容不法。曾经还做过昌黎郡王慕容彦超的判官,当时就因为慕容彦超在任上贪敛钱财,不恤百姓,而上奏弹劾过。

然后就入了刘承祐的眼,毕竟,不管哪个时代,不避皇亲,不畏权贵,都是十分难得的。从郓州调任大理寺,还不满两年,履职以来,兢兢业业,清理狱案,大大提高了大理寺处置案件的效率。

不过,眼下这崔寺卿却面对着一个让他为难的问题。看着站在大堂间的向训,崔周度犹豫几分,还是将堂案上记录的口供罪状拿起,起身走到向训面前,递给他:“向公,你看这样记录如何?”

向训接过,稍微浏览了一下,这是向训的“认罪状”,详细记载他的罪状,共列有八条。贪敛钱财;染指蜀宫美人;欺压蜀中官吏;纵兵掠民,致丧民心;平乱不及……

一桩桩,一件件,都不是小罪。向训呢,是主动前来投案,让大理寺审理。一干寺僚,哪里敢接手,还是崔周度胆子大些,但此时,仍旧不免迟疑。毕竟,这可是平蜀的主帅,赏功尚且不及,怎能治罪,且不说他的罪是否属实,即便是真的,没有皇帝的首肯,谁能审他、判他。

而向训的行为,就更具迷惑性了。当然,开封近来的一些风波,崔周度也是有所耳闻的,不过,他并不愿多想,深思熟虑,还做好本职即可。

“很好,皆据实而记!”向训笑道,朝着他一伸手:“拿笔与印泥,我当签字画押!”

崔周度不敢怠慢,亲自侍奉。等签字画押后,向训轻笑着问道:“该将我下狱了吧!要不要带镣铐?”

闻问,崔周度不由苦笑道:“向公,就且莫为难下官了!”

“朝廷的规矩,总不能打破,我也不能破例!”向训道。

崔周度心里的想法则是,你这直接上大理寺来,就不符合正常程序。嘴上吩咐着:“来人,将向公带下去,好生伺候着……”

很快,向训的认罪状上呈于皇帝御案,阅之,付之一笑。稍作考虑,做下批复,由三法司共议。

第180章 赏功

向训自请其罪,天子诏命三法司共推之,消息盖一传出,满朝哗然,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人都难以想明白,这是在闹哪出,前者还是帅师灭国,立下赫赫战功的统帅,受天子纡尊降贵,万般尊崇。这才多少日,朝廷的正式封赏还未下达,怎么就出首自告,沦为罪人了?并且,条列罪状,都不是小罪。

这段时间,平蜀的将士行为或有不矩,引人非议不满,言官争相上表弹劾,严肃军纪,处置跋扈军士,但终究只中下层那些粗鄙庸贱、见识短浅的丘八。王全斌与王仁赡两人的冲突闹得很大,但表面看来,更像是私人恩怨。

对于凯旋的将士,哪怕再耿直的人,都没有想过把火烧到向训身上。然而,向训的动作,无异于引火烧身,自添燃料……

事情发生后,上下群议汹涌,猜疑诸端,但是,真正身处高位,深明情由的人,都显得很淡定,根本不发表意见,连一点态度也不表露,只坐观事情的发展。

而因为此事,影响最大的一批人,就是回京之后,受到天子隆重接待的平蜀将士了。连向都帅都到大理寺去认罪了,而况于他们了,那种浮躁的骄狂气焰立消,不敢再以功臣托大自居。

紧接着,就是惶恐担忧,算上被拘禁起来的王全斌与王仁赡,足有三名平蜀将帅被拿,这会不会只是个开始,会不会祸及己身?

凡事就怕琢磨,京师的变故,再加一直有流传的朝廷欲以引发蜀乱的罪名问罪将士。一时间,有功之臣们开始慌了,尤其是那些在川蜀捞取了不少钱财的将领们。

察觉到了危险,自然要设法化解,若是早个十年,都不用想太多,打着“朝廷不公,不恤将士,薄待功臣”的旗号,就能发起一场兵乱。

然而,时移世易,天子声望日隆,朝廷权威益强,如今早已不是先反了再说的时代了。哪怕再无知的骄兵悍将,也不敢轻生叛乱之心。

讲一个最基本的现实,开封及其周边重兵屯戍,凯旋入京的军队人数虽然不少,但成分复杂,并不统一,且互有争端,哪里能成事。如果有人敢宣扬叛乱,只怕不用朝廷发力,内部就能有人执其首级,向朝廷戴罪立功。

叛不可取,就只有一个选择了,那就是向皇帝求情,请求朝廷宽恕。于是,不管是北路还是东路的将校,都开始联络想办法。

最终求到了两个人身上,一个是高怀德,作为大军都监,既能代表将士陈情,又是皇亲国戚,有这层关系在,好进言。

另一人就是祭父返回开封的赵匡胤了,赵都帅乃皇帝股肱将帅,素来信任倚重,在军中声望渐高,平蜀劳苦功高,在蜀中也无劣迹,是可以同皇帝说上话的人。

对于诸将的请求,高怀德与赵匡胤做了差不多的事情,就是安抚,并交待他们,或回府,或归营,安分守己。

尔后,似乎心有灵犀一般,高、赵二人先后向皇帝上表请罪,请罪名义倒不像向训那么详细,就两条,治军无方,致生蜀乱。

这么一来,平蜀的五名主要将帅都戴罪在身了。而有力高怀德与赵匡胤做表率,下面的将领们也都学聪明了一般,只要有资格的,都争相上奏。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