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54页(2 / 2)

加入书签

可是陈凤霞再三推辞,她答应了去丈夫老战友家吃饭,当然不能失约。

三人走出魅影新娘,上车的时候,陈凤霞问余佳怡:“什么感觉?”

余佳怡直接笑:“水土不服,徐总虽然在武汉发展早,但是好像一直没找准定位,还是沿用台湾婚纱影楼的状态。从顾客进门到最后,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人接待。这不适用于人口密集的武汉。他如果可以细化分工,按照现在的市场状况和影楼的面积,他的营业额翻一番可能都不是问题。可他这样,生意还不错,可见武汉的婚纱摄影市场其实处于饥渴状态。”

陈凤霞点头,这种情况当初余佳怡也碰到过,她就是从台湾婚纱影楼培训回来的。后面陆续过去进修的店员也指出过大陆与台湾市场的不同。大家一致认定,等到大陆地区的婚纱摄影市场饱和,进一步发展小众特色的婚纱摄影工作室时,这种一对一的模式可能才会更适合。

朱凯笑着问陈凤霞:“那老板你下决定了没有?要是定了的话,吃过饭我还想请你再见一位朋友。”

陈凤霞惊讶:“什么朋友?”

“批发婚纱的朋友。”朱凯笑容更深了,“我从第一眼瞧见他家店里的婚纱就受不了,刚好有人找上门,想打包买了手上的货,我就先看看了。”

哎哟,瞧瞧,人家是抱着势在必得的心来的武汉。这店都没拿下,就已经先预定婚纱了。

第441章 当年的政委

朱凯的这位朋友叫熊兴林,三年前起在武汉开婚纱店。当时武汉的婚纱市场也处于起步状态,只扬子街上有几家婚纱租赁店,一天租金好几百。相关的批发、零售缓解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抓住了这样一个好时机,加上熊兴林的堂伯在广州开婚纱厂,他可以从大伯厂里赊婚纱开卖,他在扬子街的婚纱市场很快打开了一片天。因为他的婚纱便宜,而且借助大伯的行业信息,他能每个礼拜都推出新款式,所以渐渐过来买他婚纱的就不是武汉本地的新人和婚纱影楼,而是大批北方的顾客。

这些顾客为熊兴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路,他直接从婚纱零售店变成了南北两地婚纱市场的批发商,完全躺着挣钱。

结果这是温水煮青蛙,在他庆幸钱真好赚的时候,从今年春天起,河南、河北以及东北地区一下子冒出了好多婚纱批发店。批发商们越过了他这个武汉中转站,直接跑到生产源头广州进货去了。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