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115 章 医仙百里疾(2 / 2)

加入书签

▄本作者四时已过提醒您《直播被剧透历史的千古一帝,今天也很尴尬》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赵?

老家主?

按这个姓氏和年龄一算,京都各大世家贵族开始在心里浮现出对应的人选来。

京都有两家姓赵的人家比较有名,但百里疾昭元七年上京,病人年过八荀的,好像就只有城南赵家那一家。

“呵……那家人吃相真难看,落得最后在史书上留下一笔,当真是好笑。”

“百里疾也太倒霉了,无辜受冤,还要经历牢狱之灾。”

而反应过来,自己就是故事里主人公的赵家上下:……完了。

有人惊慌失措,也有人乐得看好戏,因为此时被说躺在床上的老爷子此时还身体健康着呢,且看这位如何收拾自己的孝子贤孙。

古古吐槽完,也终于是又补上一句。

【但这世上啊,总也有人会记得他人恩情,知恩图报的。】

【当时正好有一朝中胡姓官员的母亲听说了百里疾被关入狱的事,就开始想办法为其申冤。因为百里疾年轻时就曾治好过其家人的病。】

【这名官员地位不高,得罪不起赵家,不能硬来,于是,他就选择将这冤情上报给了神昭大帝。】

事情到了这里,也就基本明朗了。

百里疾的名字只要出现在萧临渊跟前,他自然不会放任不管。

最后也果如大宸许多人所想一样。

【神昭大帝在得知此事之后,开始命人彻查,最后查出百里疾是被冤枉的,便将他放了出来。】

【对于人才,神昭大帝向来是不愿放过的。但他也知道,就算封百里疾为宫中医正也没用,因为人家想要的从来不是只为某一个大人物看病,而是为天下所有为病痛折磨的人诊治。】

【比起当宫中声名显赫的医正,百里疾的确更想当一个四处行走治病救人的普通游医。直播间里的小伙伴儿们,有知道神昭大帝是开出什么条件,才最后成功使百里疾留在了京都的吗?】

其实这个答案,古古之前也浅浅透露过一些,如果直播间里的真是现代观众,当然不差学过历史的。

但现实就是,现在观看他直播的……就是一群生活在千年前的老祖宗啊。

‘老祖宗们’想了一想,开始说起了各自的猜测和想法。

有人说:“难道是萧临渊给百里疾找了一群弟子来传承他的衣钵?”

“可能是,但我猜,估计还搜罗来了不少医术大家,百里疾是个医者,醉心医术,有这群人在就能时时交流和探讨了,我不信他还舍得走?”

“有道理。若不能以利诱之,却总有能让他心动的东西,就不信不能让他放下坚持。”

“……”

【衣食住行,无论是在哪个时代,都是老百姓生活至关重要的四个方面,但除了这四项

() ,还有医病的医也很重要。但在古代,似乎所有人都下意识忽略了医者的价值。】

【但神昭大帝是个英明且睿智的君王,他不光看到了医者的价值和重要性,还想将医这方面发展的更加强盛。】

古古展示出新的史书记载图片,一段段文字都是那个朝代关于百里疾最真实的记载。

【他知道百里疾不在乎虚名,但就像元鸿因有仁心,忧心百家之学而选择留在京都与柳尚共事一样;百里疾的善心,就是他的软肋。】

【医者重传承,百里疾医术再好,可他毕竟只有一个人,能救的人有限,也只能活个几十上百年。】

【纵有医书传下,可到底比不上他亲自传授医理和治疗经验,等到他一死,能学得他一身医术精华的最多也只有他的亲传徒弟。】

【他治病救人,他的徒弟也治病救人,他的徒子徒孙也同样如此。可就算是这样,天下患病之人,何其多啊?哪能救的过来?】

古古叹气,更何况是在环境恶劣的古代,百姓缺衣少食,缺乏卫生知识,有时候一场病就能要了一个人的命。

【寻一个会治病救人的医者不容易,更何况是百里疾这样有善心、医术顶尖的大夫,更是不可多得。】

【史书当中,有关当时他和神昭大帝这段谈话的详细记载,当神昭大帝与他谈到百姓求医难这个话题时,他亦心有惆怅,长叹曰:“吾亦憾天下医者少,伤病之人多,纵使吾习得一身医术,却常悔未生得三头六臂。”】

像元鸿一样,他只是一个人,不是神。

他为人治病,病人却多到治不过来,他的心中亦是充满无力。

【神昭大帝看出了他济世救人的善心,便提议,想让他将一身医术传授给更多的人,问他愿不愿意?】

【百里疾没有犹豫,答道:“求之不得,此乃吾之幸。”】

【于是,昭元七年,六月,在神昭大帝的决议下,大宸史上第一家医学院诞生。】

【百里疾为院长,传授自身医学知识,但同时也是大夫,免费为来医学院求医的贫民看病诊治,医学院一应花销从国库出。】

【当时的医学院虽占地面积小,所有师生加在一块也才只有三十五人,但这无疑是古代医学史上最值得被纪念的一天,也是后来大宸医学崛起的伊始。】

古古深吸了一口气,再度在心里感慨。

是为百里疾,也是为神昭大帝。

【这是一笔不小的花销,尤其是在当时国库不丰的情况下,神昭大帝还敢做出这项决定,不可畏不大胆,但无疑也是在认真权衡过才做的决定。】

【可百里疾和当时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神昭大帝这样重视医者?】

【甚至,是鼓励人学医的。当然,他并没有直说哈,因为他的一句话或举动造成的影响太大,如果人都去学医了,谁种地?谁经商呢?】

【所以,他只从一些国策的细节处,进行了调整和暗示,但有心之人必是能看出,他有

这个意思的。】

【百里疾从未见过这样的人,而且这样的人还是一个君王。他不敢置信,曾言:“陛下为王者,亦怜众生。”】

【而神昭大帝给他的答复是,‘人生而肉体凡胎,生老病老乃是寻常。何人不生病?何人不受伤?若人有伤病,却无人可医,该是何等窘迫境遇。增加医者数量,于国有利,于百姓也有利。’】

【他认为,适当发展更多会医之人,很有必要。于百姓和国家而言,是好事。】

【也正是从这一天起,古代医学的巅峰时代,正式起航!】

古古说的颇有些热血沸腾,大宸诸上层贵族人士却大多并没有太大的情绪起伏,或是品茶聆听着,或是浅浅点评两句,但也仅限于此。

因为,他们从骨子里,还是看不起医者这一身份的。

就算百里疾再如何的声名鹊起,医术再如何厉害,也还是个医者,地位远不如他们,是为他们服务的对象。

所以此刻最能与古古的心情达成共鸣的,大多还是一些普通人。

“这是个好事啊。”

“是啊,懂医术的人多了,这样我们看病也能找到人治了。”

“你们说,医工多了,那治病的钱是不是也会少一点?像咱家最近又添了个儿子,将来多口人吃饭,谁知道今后什么时候就会有生病的时候?治病钱……总之能少点就少点吧。”

男人叹气,满是皱纹的脸上,全是对生活的愁苦。

“……不是说那位是个好皇帝吗?大夫要有了,可咱百姓看病吃药要是没钱,那也还是没辙。”

“我觉着……”

“吧啦吧啦……”

这样切实获得的好处,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才是普通百姓更关心的内容。

田间,坊市里,许多人低声聊着,或笑或叹。

像之前古古说的,景德帝几个儿子为争夺皇位斗的如何如何厉害,可在普通人眼里,可能这就跟自家几个儿子争家产一样,就算惹人笑话也只是一时的,他们心底再深的感触就没有了。

因为他们当中,或许还有人连皇帝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他们也不关心这个,处于阶级上层人物间的斗争,与他们何关?

【但医学院虽已建,真正开始发展向上却是在大宸户籍得到统一后,那个时候,医者、农民、工匠等人的社会地位开始被逐渐拉高,人们对学医的抵触也在慢慢变低。医学院由一开始的几十人,扩大到上百人,再到后来在其他地方开了分院。】

这是个好现象,但正如神昭大帝想要让大宸子民人人都能读上书一样,是个漫长的过程。

【百里疾平素治病救人从不避讳旁人,乐于分享自己的医学经验,从不藏私,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同行都是如此,几十年如一日的治病救人、传授他人医术。】

【他教过的弟子和救过的人太多,师从他医术的人学成又能去为更多的人治病救人,久而久之,民间越来越多人出于对他的敬佩,和医术高明的赞赏,自发尊称他为‘医仙’。而他也慢慢成为了那个时期医学界的领军人物,无人可出其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