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警戒 第1506节(1 / 2)
琴丝解释的时候,慧远继续念道:“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言罢再念“阿弥陀佛”,缓缓闭上了眼睛。
慧远所言对常人而言,可说是晦涩难懂,甚至有迷信的味道,可沈约深谙佛法,对此一听就明。
《阿弥陀经》和大雪山度亡理论几乎一致。
人临终各种感觉放大七倍,因此在临终时信善得善,为恶更恶。当然了,信善因不解、遭遇恶行而一念转恶,反入恶道也是常见的。对世人而言,临终一念极为重要,无论如何来加持都不为过,因为那决定你轮转再走什么路。
可惜世人痴迷,宁可为考研考公千百遍的训练,却不肯花费一丝力气用于意志的磨练上。
《阿弥陀经》明确的告诉你——临终时,你若能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心不乱,在临终时,就会有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前往极乐世界。
很迷信?
其实不然,两种方法都强调了意志可创造奇迹。
很简单?
更是大错特错!
一心不乱谈何容易?!你在梦中颠簸流离,一颗心不由自主,你在遇到临终更为迷乱的时候,能保持自主的一心不乱?
你若真能一心不乱,实则就是身口意三者合一。
身口意差别造业,身口意合一消业。
多数世人从睁眼那一刻起,身不由口,口不由意,意不由心,整日谎话连篇、自以为得计的制造分裂,将自己的乐趣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想要一心不乱,实则难于登天。
因此《阿弥陀经》并没有说错,可《阿弥陀经》并没有将一心不乱的难度详细描述。
何也?
是因释迦隐瞒?其实不然,因为世人虽然喊着迎难而上,实则多是见难则退,若是伊始就知道修行这般艰难,有几人有毅力去做?
因此释迦说经的时候多是先唠叨几句——你要信我说的一切真实不虚,不过可以慢慢来。等到你除尘除垢,精力增长的时候,再渐渐接触难题好了。
这和教小学生数学不能开始就教微积分一个道理,若是一开始就教的是微积分,恐怕没有几个小学生不怕数学的。
唯有那些真有智慧之辈,方能明释迦苦心,持戒因次第行,进而突飞猛进的大彻大悟。
第2251节 一心已乱
修行理不难,不过明心见性而已。
行实难,因为在一个污浊纷扰的世界,想要保持干净清静一心不乱需要极强的意志和一些方便的法门。
法门并非越多越好。
何也?
这就和你学会了太多的人生道理,却始终过不好这一生般。根本原因在于,你知道万千法门,不知真意,不知实修,仍旧徒劳无益!
就如篮球运动中,有人靠一个动作过人一百遍,有人用一百个动作过人一百遍,孰高孰低?
不同的标准,自然高低不同,可你说时天下无敌,真正篮球在手,过人就会被断。
假修行就如那些篮球评论家的评点,真修行就像顶尖的篮球运动员的实操。
差别何在?
一个是言行不一,一个身心一致罢了。
沈约就是明白这些万千法门的统一之理,进而知道慧远修行非浅。
慧远是真信,慧远是真行,赵佶忆起的情形应是慧远圆寂前,慧远坚信《阿弥陀经》所言是真,坚行《阿弥陀经》所言,在圆寂前,仍旧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他认为弟弟不应该有所怀疑。
可慧持却明显有些心乱。
原因何在?沈约念头出,慧远再度睁眼,略有皱眉道,“慧持,你究竟担心什么?”
沈约暗叹一口气,预感到事情的不妙。
慧远本来已一心不乱,这种时候,他只要以一心入定,随即融光就可得解脱。
那时真有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前接引?
沈约所知和常人所想截然不同。佛经多譬喻是因为心性永恒,着实不可思议,你可以将其当作太阳般永存。
太阳终究还是会毁灭,可太阳的恒久,已超越太多人认知的极限,释迦为解释心性,只能再想办法告诉你,心性亘古神奇,远比你能所见、所知更要不可思议。
在古代,这已是极限比喻。
哪怕把这比喻放在现代,很多人都是不解、不信,但当宇宙扩到极限仍旧有宇宙之外时,一些人已经意识到到古人智慧的不可思议。
因此《阿弥陀经》告诉你——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种譬喻并不真正意味着有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发现有阿弥陀佛来接你,终究是你意志的产物。
就和有些信徒认为上帝会派天使来接一样!
真有天使?
其实不然,只是在那种时刻,你的精神频率会到达不可思议的层次,让你和高频空间共振,送你达到高频的空间罢了。
这就和僧人圆寂,径直进入一维空间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