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3章 【纪实诗】杜甫三绝句(2 / 2)

加入书签

【虽然在宦官问题上,代宗和肃宗称得上子承父业、半斤八两,但从后世史学家的分析来看,代宗最大的问题并不是优宠宦官,而是藩镇割据:“藩镇之祸,河北最甚,延至末造,卒以亡唐,而其祸皆成于代宗之初。”】

【正如之前讲到的蜀中花敬定,他就是安史之乱后期占地为"王"的典型代表。在代宗一朝,相当多的地方将领开始拥兵自重,而代宗则对他们采取姑息怀柔政策。同华节度使周智光跋扈不臣

,以私怨杀他人宗属80余口,又火烧民舍3000余家,代宗却未对他采取任何处罚措施;而河北诸藩盘踞一方、从不入朝,代宗同样对他们屡为宽贷,从不计较。】

【766年,杜甫在遵州作《诸将五首》,从组诗的题目就能看出,这是杜甫在抨击地方的军将:“朝廷衮职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各地的将领不知道屯田养兵,只知道向朝中狮子大开口,不断索要钱财粮草,与此同时,各地的供奉却不断削减,以至于再无音信。】

【杜甫的忧虑,朝中并非无人提出。早在764年,郭子仪就觉察到节度使权柄过大,向代宗提出要整修军政,请罢节度使,李光弼也曾多次上表固请自贬。郭、李二人为平叛元臣,对唐忠贞无二,且在军中颇有威信。可惜代宗心有畏惧,终不敢行,以至错失良机。代宗之后,藩镇渐强,直至唐末,终招祸乱。】

听到这里,一股怒气同时盈胀在众人的胸口,但还没等谁发作,水幕里突然传来一阵呜呜咽咽的声音。

李世民皱起眉,轻斥道:“哭什么!”

竟然是李豫在哭!

说实话,四十岁的男人,就算保养得再好,哭起来总是有种莫名的难看和狼狈。更何况李豫完全没有遮挡面颊,反而生怕众人看不清似的,拼命将自己的面孔朝锦布前凑,所以众人也越发清晰地看见他脸上的滚滚热泪和……清水鼻涕。

“呜呜呜呜……”见众人望向自己,李豫哭得越发响亮带劲,颇有种含冤待雪的凄惨意味。直到李世民再次不耐开口,他这才勉强抽了抽鼻子,也没管满脸晶亮的泪水,自顾自地委屈道:

“儿臣冤啊!”

“你说说你哪里冤了?”李世民抱臂,冷眼旁观。天幕至今为止从未出错,偏偏到了李豫这里,他一口一个冤枉,实在令人发笑。

“儿臣、儿臣不敢不如此啊,太宗鸣鸣鸣……”李豫又啜泣了几声,本想再哭嚎几声卖个惨,见李世民怒火渐盛,他当机立断戛然而止,麻溜地滚回正题:

“仙人怨我姑息怀柔,可若是不怀柔,这些将领又怎肯为我所用?太宗不知,儿臣对众将多加人忍让,属实不得已而为之。安史乱兴以来,朝中无将,多在边镇。等儿臣即位时,朝中兵权分割,儿立于此无共,只能仰仪武入算思。儿臣多知车中将士骄横砭扈,可儿由也买任没法约束喇……太宗,儿

臣日子苦啊!”

说到这里,李豫瞥了一眼石潭边的玄宗和肃宗,面上却挂着抱歉而怯懦的表情:“两位祖宗别误会,儿臣没有怪你们的意思。”

李隆基:……李亨:……

“何不重用郭、李二将?”

“儿臣重用了。”李豫毫不犹豫地点头,面上却又浮现为难之色:“只是、只是……”

“但说无妨。”李世民对于这种挤牙膏般的对话实在感到不耐,顿了顿,他忍不住补充道:“别磨磨唧唧的,拿出我李家儿郎的风范!"

李豫眼神一凛,神色顿时严肃: "既然太宗说到郭将军李将军,那就恕儿臣冒犯了。"

“郭将军对朕忠心无二,但郭氏一族却并非齐心。朕与郭将军结为儿女亲家,升平嫁给郭六后,新婚之时颇有嫌隙。升平曾回言告诉朕,郭六曾叫嚣 ‘汝倚乃父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为!’”

李豫语气平静,但郭子仪却面色大变,几乎是瞬间跪倒在地。

李豫朝他摆了摆手,打断了郭子仪即将出口的解释。他朝郭子仪微微一笑,沾泪的脸庞此刻莫名地气势逼人:“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小儿女吵架之言,倒也做不得数,朕只是随便说说罢了。更何况,汝儿说得不无道理,没有子仪你,又怎会有今日的朕呢?”

郭子仪面色青白交加,额头冷汗岑岑,他还想开口,李豫却自顾自地转换了话题。

“再说李将军,李将军在军中颇有威信,朕多有耳闻。”李豫朝李光弼点了点头,露出一丝微笑:“御军严肃,天下服其威名。每申号令,诸将不敢仰视。”

被点到名的李光弼谨慎上前,朝李豫恭敬行礼。

他的面颊绷得极紧,有郭子仪前车之鉴,他不敢放松警惕。

果不其然,李豫夸完李光弼,随即话锋一转:"只是长安沦陷时,朕遥请将军救驾,将军为何迟迟不至?令朕颇为寒心。”

李光弼面色肃然,跪在了郭子仪身边。

“事后,朕命将军为东都留守,将军却以诏书未至为由推辞,直接领兵回了徐州。朕只好再遣使臣至徐州慰问将军,又晋将军的胞弟光进太子太保、凉国公,将令慈从河中迎回长安。”

李光弼面色几变,他深深望了一眼李豫,最

后还是没有说话。

说完这一切,李豫又进入表演状态,开始无声落泪,看上去既无助又无奈。众武将对视一眼,仆固怀恩最为心软,上前宽慰:"殿下,您也不要太难过,您……"

“哦对了!”

见到仆固怀恩,李豫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兴致勃勃道:"仆固将军,你还造反了!"

“不过你大可放心,朕不仅没追究,还厚待了你的亲眷。朕将你的女儿册为了崇徽公主,保她一生荣华富贵。”

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也跪下了。

这下再无人敢上前打断李豫。在众人复杂的目光中,李豫旁若无人地对李世民委屈哭诉:“太宗,儿臣为难啊!儿臣这个皇帝做得实在……”

“咎由自取!”

李豫一愣,不敢相信自己听到了什么。

“咎由自取,文过饰非。”

李世民再次重复。他这次语气十分严厉,神态更是难得一见的艳然不悦。

“朕早就发现你有文饰遮羞的毛病,没想到现在愈演愈烈。”李世民威严地望着李豫,目光冰冷:朕问你,升平和你告状后,郭子仪是何反应?"

李豫沉默了片刻,缓缓回答:"杖子数十。"

“其后郭家可还有此言?”

“……无。”

“朕再问你。你命李光弼救驾时,程元振当时又在哪里?”

“在、在儿臣身边。”

“朕再问你。李光弼率军回徐,你若真想宽慰他,为何不将其家人送回徐州,反而命他胞弟驻守宫中,又特意将他母亲从河中带至长安?”

李豫抿唇不言,面色逐渐灰白。

“还有仆固怀恩叛乱一事,究竟是何缘由,你一五一十说来!”

“儿臣、儿臣……”李豫头上冒出冷汗,像是突然变成了结巴。

“让朕来猜猜,是不是和你亲信宦官有关?”

李豫讷讷不言。

李世民盯着李豫看了片刻,缓缓吐气。

他知道恩威并施的道理,如今雷霆已过,必须春风化雨。见李豫面色难看,李世民主动缓和了

声音:“朕知道,你登基时形势不好,八年的烂摊子丢给你,你能做到如今地步,想必也是尽心竭力。"

“儿臣、儿臣……”

李豫抬起头。

这一次,他面上的委屈和痛苦毫无作伪。如同一只的猛虎被强行束缚,李豫的眼里还有不曾泯灭的雄心壮志,但他四十来岁的面容上却已刻满疲惫和沧桑。

李晚像是被剥掉了假面,刚才还恨不得所有人都看请白己盼上眼泪的他,此刻音然以神#泪

Y ha s madiz coler FAstratudul to Hat Hist Inthill bit the thil bit th

不出话。见众人望来,李豫豁然起身,居然匆匆离开了锦布前。

“无碍,让他去吧。”李世民抬手示意众人继续看水幕。

李世民面上自若,心头却难得地有一丝紧张:

这是最后一个考验。

李豫,李冬郎———希望朕没有看错你。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770年,这一年,风起云涌。庙堂之上,代宗设计除去权阉鱼朝恩。江湖之远,杜甫的生命也逐渐走向尾声。】

【这一年,他在潭州遇到了一位故人——大名鼎鼎的李龟年。李龟年是唐朝最出名的音乐家、歌唱家。开元之时,李龟年在长安的风头可谓盛极一时。可惜安史之乱爆发,李龟年逃离长安,一直流浪,靠吉日良辰在宴会上唱歌挣钱度日。从北到南,他居无定所,直至潭州时,已经漂泊了七八年之久。】

【两人在潭州偶然相逢,两位历经磨难的老人相视无语,万千感慨在心头激荡。在最终,杜甫却只以一句简简单单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纪念此事。以喜写悲,戛然而止,万般滋味,只可意会。】

【据说之后不久,李龟年在一次宴会上唱了一曲《伊州歌》,唱罢“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后,李龟年因心情太过哀痛,竟然当场昏倒,四天后才勉强苏醒。之后,他不吃不喝,忧郁而逝。】

【而另一边,才刚安顿的杜甫又遇到了潭州战话儿,全城百姓被迫仓皇出逃,杜甫一家也不得不卷入其中。一家人逃到衢州,找到了他们之前遗留的小船,慌忙向来阳漂去。偏偏此时耒阳发洪水,杜甫一家被困在小船上五天五夜。

当时的耒阳县令聂某闻讯,派人送来酒肉,令杜甫一家死里逃生。】

【几日后, 未阳县令亲自来江边寻找杜甫, 可惜洪水苍茫, 小船早已漂到了湘江上。县令不知道的是,杜甫因虚饿太久,骤然饱腹,竟然上吐下泻,出汗不止。或许是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杜甫趴在枕上,写下了人生的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杜甫仍未忘却家国黎民:"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畏人千里井,问俗九州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只可惜,故土战火纷乱,太平遥遥无期。在这叶漂荡的小舟上,诗圣杜甫走完了他的一生。】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监转录的历史时期,一生忧国忧民、悲天悯人。正是在“穷年优黎元”和“济时敢爱死”的思想主导下,他将目光从王公贵族转向了底层百姓。农民、士兵、织女、船工、寡妇、老汉……这些被其他文人懒得一顾的底层人民,却————进入杜甫诗中,成为他诗歌的重要内容。】

【讲完了杜甫的一生,好似也看完了大唐的监衰。在最后的五分钟里,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声,静静欣赏各朝著名文人对杜甫诗歌的评价吧!所有的评价都会在屏幕上以文字滚动的方式进行播放哦,请大家安静享受!】

最后五分钟,堪称历朝历代文人狂欢。尤其是盛唐之后的朝代,听到"著名"两字,文人骚客几乎是同时仰头,谁不想成为"著名文人"?谁不想名垂干古、流芳百世?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焦急地望向天幕,期待能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

悦耳的音乐响起,天宝与卤观的文臣们也有些蠢蠢欲动:谁闲暇时不写几首诗打发时间2虽然H 不过诗圣杜甫,但万一自己也是个"著名文人"呢?

但这样的念头只不过在众人脑海里一闪而逝。贞观和天宝的骚动只持续了几息,很快再次恢复平静。文臣们虽然想看,但是有一件更为迫切的事情放在众人面前————时间要到了!

大家都听到了月兮的那句话:"最后的五分钟。"

“还剩五分钟?五分钟到底是多久?!”李亨不由着急:“冬郎呢?他不是只能和我们对话一个时辰,是不是时间要到了?”

众人顿时紧张起来,就连李世民也不由面色隶然。他从

李承乾的手上夺过铜镜,紧紧盯着镜面右下方空荡荡的龙椅。

"约莫还有三分之一刻钟。"李豫的声音突然响起。

所有人才出一口气,立刻又被那"三分之一刻钟"给急得憋了回去。

李豫的面孔重新出现在铜镜里,他已经洁过面,唯有瞳孔上覆着的那层晶亮水光,堪堪证明他刚才落泪的痕迹。李豫神色严肃,语气急促:"儿臣之前设置了漏刻,如今还剩三分之一刻钟,时间不多了!"

众人默契地望向李世民,等待着他的选择。

李世民原本心头焦急,但看到李豫出现时,他又骤然松开了掐在龙椅扶手上的手指。

与心急如焚的众人不同,李世民八风不动、安稳如山。见状,一旁急躁的臣子们也逐渐安静,他们望着太宗,莫名信服心安。

“冬郎。”

李世民也随玄肃二宗唤了李豫一声小名,他平静开口:"你还有什么要同朕与天宝众臣说的?"

李豫抿了抿唇,再抬眼,他的眼底再无刚才的算计和诡语,取而代之的是赤诚的坚定:

"三位祖宗,各位大人,安史之乱遗害无穷,恳请诸位千万想办法阻止祸事再起。另外,宝应元……我是说,762年,浙东有百姓叛乱。此事实乃豪吏为言,不肯放粮,百姓忿之,无奈举旗,请朝廷务必多加关照。另外,763年长安之事后,剑南西山诸州被吐蕃攻占,从此蛮夷每年扰京、秋季必定南侵,还请诸位大人早作防范!”

言罢,李豫深深俯首。

“说完了?”李世民意有所指。

李豫的目光落在远处的漏刻上——铜人手中的浮箭顶端距离刻度不过分毫,时间已经快要到了。奇怪的是,他此刻竟然前所未有感到平静。对上太宗审视的目光,李豫长叹一声,感慨万分:"时至今日,儿臣方懂孟圣真意。”

众人望着他,无不面露焦急:时间不多了,代宗啊代宗,快问即位之事!

李豫对众人催促的目光视而不见,他只是望着李世民,一字一句、不疾不徐地念诵那段千古流传、人尽皆知的孟子名句: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浮箭抵上刻度,音乐骤然停止。

石潭水波激荡、光影缭乱。李世民和李豫的面孔在波浪中摇晃变型,最后彻底模糊消散。

——时间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