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2页(2 / 2)

加入书签

陈老又看向苏如伊,从认识她到现在,短短几个月,数次翻新他的认知,他为自己国家有这样的人才而感到庆幸与骄傲。

他语气很温和地说:“小苏啊,你有没有时间来参加一下有关液态金属纳米菌的研讨会。”

“研讨会?”苏如伊不解,“我不是已经将所有数据都交过去了吗?”

陈老稍显温和的微笑:“小苏啊,你的知识储备很庞大,那份数据上的某一些点讲得比较浅显。老教授们依葫芦画瓢是没问题,但并没有真的掌握这份知识。

我举个例子,就好像做奥赛题,光给了公式,少给了一点解题思路,大部分同学做变型题就做不出来了。”

陈老这么一说苏如伊就理解了。

确实,因为她是站在30世纪的巨人肩膀上想问题,所以思维方式和21世纪不太一样,某些问题,她觉得套个公式就可以解决。

就好像现代人回古代做数学题,套个方程式、勾股定理之类的就能轻松解答,但对于古人而言,他们会想深挖方程式、勾股定理到底是什么,能不能进一步变化。

“没问题。”苏如伊点点头,又道,“陈老我想买一些fMRI设备、EGI、G.tec,还有功能性核磁共振等设备。”

陈老一愣,这些全部是脑科学方面的,这是要研究脑机接口方面?

“当然是可以的。”陈老一口答应,那些上千万的设备对其他人而言很难采购,但陈老有专门的渠道。

搞科研的人行动速度都很快,两天时间,S飞机制造厂、B市飞机制造厂、Z大、Q大,一大批现役飞机工程师,相关领域的教授们,甚至连航天方面也来了专家。

研讨会主要是针对一个项目提问,以及后续如何开发的讨论。

这次的核心主题就是液态金属纳米菌对于航天航空的运用。

上午九点钟的时间,浩浩荡荡上百人齐齐坐在会议大厅,大家的表情都比较严肃,不是低头看笔记,就是在小声交流最近的研究心得。

丁庆田工程师是除苏如伊之外,第一个接触相关项目的人,所以由他开启了讨论的议题。

“诸位,我知道大家都带着很多疑虑过来。首先我要讲几点,你们手中的册子是苏如伊同志这两天,针对你们反馈上来的问题编辑的答题册,所以我希望你们后续提问前,先把手中的答题册翻一翻,重复的问题请不要询问。”

“……上面已经决定,要将液态金属纳米菌作为未来航空航天发展的重要方向,那么如何让两者更好的结合,发挥出1+1>2的效果,还需要大家一起思考。”

“今天苏如伊同志就在这里,希望大家抓住机会,踊跃发言,将困惑和意见都可以提出来。”

丁庆田这话是抛砖引玉,很快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

率先起来的是来自Q大的吕教授。

吕教授翻了会手中的小册子,拿起话筒开口道:“那就由我说一说浅见吧。在拿到有关液态金属纳米菌的培养论文后,我们马上进行了实操动作。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