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794. 大宋反派(115)二更 大宋反派(1……(1 / 2)

加入书签

大宋反派(115)

四爷就笑桐桐:“你理他们作甚?要闹就叫他们闹嘛!越是闹的凶越好。”

为何?

四爷将孩子抱怀里,叫他去抓床帐子上的流苏,“外有矛盾,内部的争执就少。而今,上上下下的都憋着劲!朝廷想辖制的是咱们吗?对于官员来说,大宋朝廷想辖制的是他们。雍郡以武而立,文武相互不掣肘,各有各的道儿。

因此,武将无一人认同大宋朝廷那些文人的叫嚣的。文臣呢?多数未曾通过科举,是咱们新简拔上来的。以大宋文人那一套,科举晋身才是正途,那他们怎么会认同大宋朝廷那些文人呢?

再说百姓,从商户到百工到农人,咱们的赋税都远远低于朝廷的。咱们没权利开科举,但每年都在以咱们的办法选官。可以说,都是受益者!那么敢问,谁欢迎大宋朝廷呢?”

桐桐伸手把绕在孩子手指上的流苏解开,他咯咯咯的笑,抬手扑腾的又要去抓。

四爷兜着给抱远了,这才道:“这事也容易,叫杨守素他们起一份告示,大张旗鼓的公布出去。叫商户们带出去,叫大宋角角落落的人都知道才好。”

桐桐就笑,要叫百姓都知道了,那不得往北边跑啊!

“往北跑就对了,这是他们该得的。”别人家文斗,你老想武斗去揍人家一顿,这不行!打了这个还有那个,这犯不上。就得这么着对付!

他们要治理,你就告诉他我们是怎么治理的:来吧!欢迎。

我看是百姓先北迁还是朝廷的官员能跑到北边来治理。

只赋税一项,就能叫满朝闭嘴。他们不用纳税,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真能下狠手,从他们自己身上下刀子,切切实实的去改革,到那时再来说话。

说办就办,真就是两个月的时间,大宋境内没有人不知道雍郡政策的。

感受最明显的是范仲淹。今年江淮受灾,时任右司谏的范仲淹请求朝廷安抚受灾百姓。他上的折子,那他就为安抚使,去赈灾去了。

开仓放粮,这是最基本的。

然后免除今年的赋税,也很顺利。

范仲淹甚至把灾民吃的乌味草呈送到宫里,劝谏皇帝说:应该节俭养民。

同时,范仲淹还上折子,陈奏八事。

四爷在议事厅,将这个誊抄来的折子交给张元,“你来念。”

“折子是大宋的官员上奏给大宋皇帝的。”一开口,张元先把折子的来历说清楚了,这才开始往下读。

第一条,戒奢侈,崇节俭。

杨守素就说,“王爷与王妃已经很节俭了,不能再俭省了。”

四爷摆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人折子上,特意提节俭,这已然在说,皇室所耗颇大。官家自身是极其节俭的,只是官家身边的人并非如此。”

没接触过赵祯的人:“……”一时不能理解这个意思。

就是说他可以过的很简朴,但舍不得身边的人跟着他受苦。可一个人的开销再大又能大到哪里去呢?难道不是身边的人跟着鸡犬升天,所耗才多的嘛。

不过这么一说,大家对赵祯这个大宋皇帝便有了一些了解了。

哦!他是这样一个人呀。

紧跟着第二条,范仲淹建议,裁减冗兵,减少冗官。

这话一出来,瞬间这议事厅就紧绷了,“冗官难减,除非有地方容纳。若是他们动心思到雍郡,只怕会有些麻烦。”

四爷示意这项记下来,很可能大宋朝廷会有这一方面的考量。

紧跟着的一条是:实行通商,便利百姓。

野利仁荣就说,“大宋商业发达,这是毋庸置疑的。这位范大人提此谏言,是说该叫小老百姓能自由的经商?”

四爷点头,“大宋虽商业发达,然则,弊端是垄断在大商家手里。要想从大商家的垄断中取利给百姓,就需得调整商税。”

其他人就听懂了,完颜石鲁就说,“这就是看叫一家哭呢?还是叫一路哭?”

是这个道理!辖制大商家,哭的只一家;不辖制大商家,那就得一路的小百姓哭。

桐桐在外面听了一会子,就转身走了。

范仲淹的谏言都基本切症,全点在了大宋朝廷的弊病上了。他的改革之所以注定失败,那就是因为触动了大地主和大商家的利益。

其实,他现在的很多提法,跟之后的‘庆历新政’的一些做法是切合的。他意识到了问题,但没有改革成功。

这个折子送到赵祯手里,赵祯会怎么去想,咱也不能知道。但是,四爷把这个折子拿到议事厅,当一件正经事在跟部属讨论。

讨论这个之后,对大宋了解不多的也都知道大宋朝廷的毛病在什么地方了。一方面,心理上绝对不会想着去依附大宋,因为瞧不上大宋了;另一方面,了解对方同时,咱们也引以为戒。

换言之,四爷在统一思想。我可以嘴上嚷着雍郡是大宋的一部分,但下面的人不能傻呵呵的真这么去想啊!咱得在针砭时弊的过程中,叫大家意识到:大宋原来是那个样子呀!凭什么给它效忠。

这么一闹腾,江淮受灾之地的百姓,在秋后就陆陆续续有了北迁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