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大清第一纳税大户 第11节(2 / 2)

加入书签

玉格在四个托盘的内壁上都刷了一层油,又等了大约一刻钟左右,奶糊糊变得粘稠,玉格让大姐儿把奶糊糊倒入四个托盘内,大致抹平表面,便让二姐儿先端到东厢的炕上去。

这会儿除了堂屋的炕上和灶房外,处处都是冰箱。

“还有一些剩下的。”大姐儿用铲子刮了刮内壁。

玉格取出一只碗道:“那装在这里头,留着咱们自个儿吃。”

自个儿吃?这也太奢侈了,大姐儿没应声。

等都装好盘,再把东西收好,放回原处,玉格道:“把水桶,还有鸡蛋什么的,先收到东厢,我和五姐儿、六姐儿还要出门一趟。”

大姐儿忙道:“还要买什么吗?”

玉格点头,大姐儿道:“那让二姐儿和三姐儿同你去,五姐儿和六姐儿两个拿不了多少东西。”

玉格答应了要带五姐儿和六姐儿在外头玩一天,这时也打算到堂屋问问她们,却见两人吃饱喝足后,早已累得躺在炕上睡熟了。

第16章

玉格手里还剩下七百七十七文钱,原本只打算买个小推车,如今手里的钱有多的,就准备再买一个红炉小灶和小铁锅,这样摊子摆出来也更方便好看些。

二姐儿和三姐儿听了,领着她直奔宣武门,从宣武门外大街穿过菜市口胡同,东边就是骡马市大街,这一处有很多省脚力的家什儿卖。

不过这里的小推车不是很符合玉格的要求,它真正就是个小推车,还是独轮的。

玉格看了一圈,没有找到摆摊车,便寻了家店主和气的,问:“能不能照我说的打一张桌子?”

店主年纪不大,三四十岁左右,却有很深的笑纹,他的小学徒,精神面貌喜庆老实,和店主透着亲近,穿得虽不是街上学徒里最好最厚实的,但和店主相差不大。

听玉格如此说,店主笑着请道:“客官您请说。”

玉格道:“不用什么好木头,不用雕花,也不用整块料,主体只一张三尺长一尺宽的条桌,在左侧的桌面处,掏一个圆洞,不用太大,够卡住一个红泥小炉就行,您看要多少钱?”

一米长的条桌,虽然紧张了些,但她们只卖一样东西,也够用了。

店主想了想,指着铺子里的一张刻花条桌和玉格确认了大小样式后,道:“您既然明说了不挑花样也不挑木头,这样一张小桌子,您给一百五十文钱就够了。”

价钱比玉格预想的便宜了很多,毕竟她上午买一个水桶就花了六十文钱。

不过那几块木板围的、却硬是不漏水的水桶,工艺大约比桌子要高得多。

玉格指着桌腿距桌面一尺远的位置,道:“在这一处,给我再加一处桌面,一共要多少钱?”

店主道:“您给两百文。”

玉格指着桌子的长边和两个宽边的立体面,道:“把这三面封起来,一共要多少钱?”

店主道:“这就费木头了,您给三百文。”

玉格点了点头,又道:“那您能送我四个小木轮吗?帮我安在这四条桌腿下面。”

店主一愣,看着长条桌,仔细在脑子里勾画了一下玉格要的桌子模样,半晌,试探着问道:“敢问客官,做这样的桌子是做何用?”

玉格也不隐瞒,笑着解释道:“到街上摆摊用,天冷了,大家都愿意吃口热乎的,掏一个圆洞就是为了放火炉更稳固,把三面封起来,是为了咱们摆摊的时候,自个儿也暖和些,底下加木轮,自然是为了移动方便。”

店主恍然大悟,商量道:“我只收客官的木头钱,能不能让我打两张这样的桌子放在店铺里头?”

玉格笑着连连点头,能问出这话,就可见店主是个厚道实诚的。

玉格笑道:“那就请店主再帮我把四条桌腿都加长些,我想在上头搭个雨棚,挡挡风雪。”

最后,玉格还是花了三百文钱,约定戌时三刻,也就是晚上七点半左右过来取。

时间有些紧,玉格一走,店主就带着学徒忙活起来。

从木匠铺离开,二姐儿看着玉格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

三姐儿则是不住口的夸道:“玉格儿,你方才也太厉害了,你怎么知道那么多?”

玉格笑道:“就照着自己想要的样子,胡思乱想的。二姐三姐,我们去买火炉和铁锅吧。”

红泥小灶和小铁锅没有什么样式可选,只货比三家,挑了价格合适的就买了,两样拢共花了四百文。

“咱们回去了吧?”二姐儿和三姐儿一人抱着一样,她们从未在一日里花出去这么多钱过。

玉格摇了摇还剩下七十七文的钱袋子,道:“不急,咱们再去买些东西。”

剩下的钱,玉格买了四个白面馒头、一叠糯米纸、一叠油纸、十个小竹篮和一把细签子,直花得干干净净才回家。

大姐儿见她们又抱了一堆东西回来,别的看不懂,只指着四个白面馒头道:“买这个做什么?家里有吃的。”

玉格道:“不是买来吃的,这个也要处理一下。”

四姐儿过来和三姐儿一起把别的东西都放到东厢去,六姐儿关上院门后,好奇的追在大姐儿和二姐儿身后,和玉格一起去到灶房。

五姐儿撑起身子往外张望了一眼,又盘腿坐下,一边打络子,一边看着银姐儿不要乱跑。

玉格给大姐儿和二姐儿、六姐儿一人分了一个馒头。

六姐儿眨眨眼,这确定不是买给她们吃的吗?

玉格笑看了她一眼,道:“把馒头皮撕掉不要。”

大姐儿拿了只碗出来,四人把馒头皮都撕到里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