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蝉翼(1 / 2)

加入书签

“陈初”

“陈初!”

胳膊肘忽然被撞了一下,陈初恍惚着转过脸,对上焦急挑眉的赵佳婷,缓了两秒,听到高跟鞋的笃笃声。

生物老师直接走到了课桌前,居高临下的审视她。

陈初自发自觉地站起来,垂着头,神情温顺。

“不好意思,老师,我刚才走神了。”

她是优等生,道歉又快,所以生物老师的态度并不严苛,看她眸光昏淡,便问:“怎么无精打采的?”

赵佳婷立刻接话,“郑老师,她上周生病了,今天早自习还在吃药呢。”

陈初垂着眼睫,线条稚柔的面孔看起来多了几分脆弱情绪。

“哦。”郑老师想起这件事,没了责备的态度,关切道,“要是身体还是不舒服的话,就趴着休息会儿吧。”

“谢谢老师。”

陈初坐下,没再走神,看着她走回讲台打开ppt文档,声音清亮,“同学吗,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孟德尔实验,上周我们讲了基因,下面我再抽一个同学来回答基因的叁个特点。”

郑老师的视线在台下梭巡几秒,学生们纷纷像台风吹拂的草叶一样,低头垂眸,企图含混过关。

“赵佳婷。”

“”

好倒霉。

赵佳婷慢吞吞地站起来,手指小心翼翼地翻着书,眼睛恨不得变成扫描仪,把答案迅速印进脑子里。

“特点一是”

陈初抬手托着下巴,五指微微合拢挡住讲台扫来的犀利视线,”稳定性,基因分子结构稳定,不容易发生改变。“

赵佳婷有样学样,含糊不清的念完,有了思路,“还有决定性状发育,以及可变性,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

“确定吗?”

一般老师问出这句话的威慑力,不亚于家长忽然一本正经的喊全名。

赵佳婷伸出脚,在桌下轻轻踹陈初的凳子。

她不动声色地翻书,依然摇头。

“确定”赵佳婷无奈且心虚的看着生物老师,看到她精致的红棕色纹眉线条松缓下来以后,斩钉截铁道,“确定!”

老师被她的表情逗笑,也不追究她和陈初“齐心协力”的事儿了,让她坐下。

“赵同学刚才说的还算准确,算了我们再复习一下基因这一课。”

她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知识点。

陈初因为请了病假,正好这次补回来,所以听得很认真。

郑老师担心学生听不懂过于学术的内容,便举了个例子,“如果说人生如戏,那么基因就是一卷胶卷,如实地记录着我们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一帧一幕。”

“基因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它决定了我们的身体健康,精神个性甚至包括我们的人生!”

陈初在笔记本上写下,“决定”这个词,赵佳婷托着腮,若有所思道,“如果我们的人生是靠基因决定的,那岂不是就应了宿命论的说法,人生早有定论。”

如果人生真的是一场电影,基因就是剧本。

“基因。”陈初在这个词旁边写下“宿命”二字,眼底浮现出苍凉情绪。

郑老师还在台上滔滔不绝的讲着基因的重要性,“基因甚至能决定我们的爱情。”

赵佳婷一听这话,顿时来劲儿了,举起手提问。

老师点头后,她立刻站起来,“也就是说我们会喜欢上谁,也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吗?”

青春期的小女生对情情爱爱的话题总是津津乐道,郑老师看着她们欢欣的模样,顿了顿,打断话题,“我只是举了个例子而已,其他的问题下课再说。”

赵佳婷兴致缺缺的哦了一声,坐下来。

过了会儿,问陈初,“你觉得老师说的有道理吗?”

她是个感性的人,并不认为精神思想和情感这种飘忽不定的东西也会受制于一本正经的基因与理性逻辑。

陈初看着笔记本,基因的稳定性在于它会忠诚的复制遗传因素。

她和陈最的区别也在这里,从生理性状来说,他们的外貌几乎找不出太多相似之处,然而性格十分近似,在许多事情上都能做到不言而喻,心照不宣,即便分开了很多年,也还是能轻易化解隔阂与疏远。

所以,这段时间来,渐行渐近的亲昵与暧昧,翻来覆去的迟疑和汹涌,只是因为错把基因相似所产生的共鸣当成了情欲吗?

“你怎么了?”

眼看她又在出神,赵佳婷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往常的陈初虽然对外界也总是抱着游离的状态,但从没这么失魂落魄过。

陈初正要回答时,下课铃声响了,郑老师布置完作业,踩着高跟鞋大步流星地出去了。

窗外是昏沉的浓雾,天气预报说,这两天可能会迎来一场雪。

严寒天气里也有了新的期待。

不用下去跑操,时间空闲下来,赵佳婷拉着陈初谈心,将热牛奶不由分说地塞到她手心,满脸关切与好奇,“你是不是感冒还没好彻底啊,感觉心不在焉的。”

探手试了下温度,“没发烧了吧。”

陈初也摸了摸自己的脸,总感觉上面还残留着那一晚的热度,那声“初初”像火种一样落在了她心脏的缝隙里,阴暗如苔藓的情绪被灼烧出热雾,让她越来越迷茫。

“你是不是有秘密瞒着我。”

赵佳婷的语气很笃定。

陈初顿了半晌后,问她,“你知道遗传性性吸引吗?”

“好耳熟“赵佳婷想了一会儿,恍然大悟道,“之前看的那个小说里写过。”

遗传性性吸引的专业解读是对于具有血缘关系,却又从小没在一起生活的兄妹,或者姐弟,极其容易产生性吸引,因为基因相似程度高,所以性格和兴趣也会高度接近,从而产生浓厚的共通感和吸引力,并将其当做爱情,这一理论后来也有了更科学的解释,叫做”韦斯特马克效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