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26页(2 / 2)

加入书签

祖父口中的真相太让人惊讶了,可转念一想,又是情理之中。

不是那样高高在上的身份,又怎么会让皇太后和皇上如此忌惮?

永宁侯略缓了缓情绪,道:“那时候,先帝已经是强弩之末,他病得很重。驾崩前,先帝曾单独召见过老夫。”

病情严重已经让先帝精神疲惫了。

赵临的死更是沉重的打击。

他当时最信任的,就是第一个起兵响应他、追随他那么多年的永宁侯。

先帝交代过,他现在只有赵隶这么一个儿子了。

若颜氏与赵隶太平,皇位便如此传递,赵隶虽年轻,但在徐太傅等人的指点下,还是能有一番作为的。

若有一日,这对母子行事偏了,那就让林宣把赵临的孩子交出来。

林宣坚持赵临是意外坠马,连先帝跟前都没有改过口,但先帝相信,以林宣的性子定有他的考量在其中。

而他也一定知道那个孩子的下落。

“若是男孩,林宣会把他教得很好,”秦胤复述着先帝曾经的话,“若是个女儿,那就从宗亲中过继一个,你们好好辅佐他,不能让天下再乱起来了。”

这两句话,秦胤说得很慢。

就像是,他在重现先帝当年的状况,那是一位征战几十年、一身旧伤病,以至于未至晚年,就迎来终点的人。

秦鸾在这句话中,听到了浓浓的无奈。

那毕竟是建隆五年。

初建五年的大周,疆土不是今日模样,内里百废待兴,外头虎视眈眈,内忧外患比如今更胜十倍。

而先帝已经无力支撑大周了。

有十六岁的赵隶与他的母后在,另立年幼新帝是不可能的。

一旦内部传承动荡,西凉、南蜀大军顷刻间兵临城下,别管谁坐在龙椅上,这片土地重新燃起战火,大周不复存在。

但先帝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大周会稳定下来,大臣们把里外运作得当。

等到了那个时候,若赵隶不是一位合格的帝王,那就再换,兴许就是个好时机了。

“老夫收下了先帝遗诏,以备不时之需,”秦胤指了指牌位,“就在你大伯父的牌位后头,有一个暗格。”

再之后不久,先帝驾崩后,皇上登基,追先太子为吴王。

二十年了,朝中几乎无人会把吴王挂在嘴边。

毕竟那位走得突然,虽有林宣等人作证,长公主与皇上、皇太后的关系也还不错,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提多了,总觉得不好。

秦胤也从不提,他巴不得皇上想不起吴王,也忘了吴王曾有遗腹子不知下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