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页(1 / 2)

加入书签

这个回答也在他的预料范围之内,只是他有其他更加好奇的东西。

魏宇澈挨着梁舒坐下,手指小心地揪住她的外套,问道:“你到底为什么又回乌川来?”

“没什么。就是觉得,应该做点想做的事儿。”

“竹刻?”

梁舒应了一声。

“可我记得,有人说过,这辈子都不会再拿刀了。”

风从耳畔呼啸过去,这句用力的话很快消散在噪声里。但魏宇澈知道,她已经听见了。

梁舒在红灯前刹车,脚撑在地上,回过头来看他,一双眼睛隔着头盔亮得惊人,声音懒懒地:

“小时候说的话,不算数的。”

**

徽州竹刻的传承以往都是靠着家族血缘,梁舒的外公梁晟就是几代单传的手艺,一直到梁舒母亲梁筠这代,她不爱竹刻偏好历史,后面更是成了考古队的一员。

竹刻这行很苦,不怎么赚钱,又对人心性要求高,唯有苦练才能出成绩。

梁晟也收过徒弟,但基本都吃不下来那个苦。每每投入时间精力,最后却都会被辜负。几次下来后,他心灰意冷,干脆把门槛设得高高的。

梁舒回上林后就跟在梁晟身边耳濡目染,很快便开始自己动手。

整坯勾线、钻孔引路,百余件刀具,她都耍得熟练。

梁晟慢慢意识到,梁舒或许是个天才。

在他的有意培养下,梁舒的天赋也很快展现。

中学时在大家只涂涂抹抹拿出画纸来参加的各种美术竞赛的时候,梁舒就已经开始上交竹刻的作品。

而那上头的画面图像,便是拓到纸上来也是能拔得头筹的。

十五岁那年,梁舒瞒着家里人报名参加了竹艺比赛。

魏宇澈到现在都记得那个比赛的名字——“第一届竹天下技艺大赛”。

十月正式比赛,赛程长达一个半月。奖品丰厚,还请来了许多知名大家和收藏家,所以报名人数奇多,其热度一度盖过了同时间段的老牌比赛“竹工艺”。以至于第二年不得不挪动日程,定成隔年五月举办。

整个乌川干竹刻的工作室有两百多家,国家登记在册的竹刻匠人有三百个。更别提还有嘉定、金陵这两大徽州之外的主要流派。

总之那一年比赛竞争相当之激烈,而梁舒,闷不做声地在青少组里捧回来一个金奖。

全程跟踪报道的电视台不遗余力地夸赞她天赋异禀, 说她“刀落惊风雨,器成动鬼神”。

鲜花掌声在那一年朝梁舒纷至沓来。

也是在那一年,她将所有的器具一股脑儿封存,再也没有碰过。

钟灵秀等人也试探性地问过她为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