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页(2 / 2)
二人来到玻璃房。
胤礽指着水稻田说:“汗阿玛仔细看,一号地与二三四号地相比,有何不同?”
“稻穗更大,颗粒更多,收成更好些。那又如何?”
胤礽将孟吉祥唤过来:“你来告诉汗阿玛,一般百姓种出来的稻谷可有这么好的?”
“回皇上、太子。没有。奴才进宫前同父亲种了五年的地,从没见过像一号地这般,长得这么好的。”
胤礽眯眼:“那寻常你们种植稻谷亩产多少?”
“这个得看年成。年成不好的时候,颗粒无收也是有的。年成好的时候,还得看怎么种,伺候得好不好,勤不勤快。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亩产三百多斤,最好不超过四百。”
胤礽指着一号地:“那你觉得这些呢?”
“这里大约只有一分地,如今收割了一半。按目前计算,已有四十多斤。奴才看了一圈,余下的一半,长势同收割的那些差不多,收成相当。
“如此算,至少该有八十斤。一分八十,一亩当不会少于八百。”孟吉祥忍不住感慨,“奴才长这么大,还从没见过收成如此之高的稻子。”
康熙震惊了,“你说的是实情?”
孟吉祥低下头:“奴才句句属实,不敢有一字欺瞒。”
胤礽笑道:“汗阿玛,吉祥不会在这种事情上撒谎。但他进宫时才十二岁,如今又已过去多年,说的是当年的情景,现今如何,他怕是也不清楚。我已经让叔公去民间询问,想来应该快有结果了。”
胤礽将康熙先请出来,于毓庆宫小坐,没等多久,便听太监回禀:索额图求见。
索额图将询问的结果一一记录下来,呈给康熙。
“奴才问了名下庄子上的佃户,又跑了趟皇庄。京中皇庄虽不如兴州大,田地却是上等的。奴才名下的那些也全是良田。如此收成上自是该比普通百姓要强些。这两处的亩产,在保证风调雨顺的前提下,一般维持在三百七十斤上下。
“这可不只是庄头的言辞。奴才怕庄头只管事,不下地,对实际情形了解不够,或有错漏,共询问了五十七个佃户。结果一致。
“此后,奴才又去了趟户部,要来了往年各地粮产的资料。从中发现,便是江南鱼米之乡,收成最好也就四百出头。”
康熙深吸了一口气,努力遏制住澎湃的热血,“你可查清楚了?”
“是!户部农田司有位闵大人,出身寒门,早年家中贫困,未入仕前经常是读完书还得下田种地的。后来入朝为官,依旧保持了这个习惯,每年总会下地伺弄一番。
“他虽然没有多大的才能,却是个踏实肯干的。入农田司后,经常到下面去走动,实地考察,偶尔还会同农户们一起干活。
“若说朝中百官,谁最了解农事。奴才想非他莫属了。奴才特意将他带了过来,在门外等候。皇上若有疑虑,不如传他问一问?再有太子的那片地,总要让懂行的人来瞧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