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节(1 / 2)

加入书签

赵汾再次与那小贩讨价还价,最后谈拢,一头驴和一头牛,总共五吊钱成交。

叶兰亭非常满意,赵汾这么会砍价,还真是个做生意的天才。

而后叶兰亭又去了笔墨铺子,在上次那老掌柜那里又定了一千张沙纸。

铺子老掌柜见叶兰亭这么快就又来买纸了,不由好奇:“姑娘,你是在咱们宝河镇上做生意的?怎么老朽没有见过你。”

叶兰亭道:“不瞒先生,晚辈是大古村人,除了偶尔赶集会来镇上,平时都是村子里。”

“哦,居然是大古村里。”那老先生奇了,大古村能有什么买卖短短十来天就用一千张沙纸。

叶兰亭只笑笑:“还想请先生再帮个忙,不知您铺子里可有那种适合启蒙教育的书?游记传记这类的也可以。”

“有啊,三字经,千字文,私塾里都用这些给学子启蒙。”

“那麻烦您一样给我拿一本。”

老先生打量她,问:“你不是识字吗,还要这些启蒙书做什么?”

叶兰亭如实道:“我是识字,可我村里村民不识字,我是给他们买的。”

老先生眉头一皱,语气骤然提高了些:“你要教他们认字?”

叶兰亭点头:“是。”

“哼,可笑。”老先生冷笑一声,起身取了纸和书给她,坐到案柜后不再和她说话。

叶兰亭虽觉得这老先生态度莫名其妙,但想到上回曾听说他以前是个秀才,大概是骨子里有种读书人的清高,看不起也不相信她说的话,叶兰亭懒得争辩,拿了东西付了钱,转身出了铺子。

她上回答应了要给赵汾买个算盘,这事她没忘,等材料等东西都差不多采购齐全了,最后去给赵汾买了把算盘,作为今天给他砍价的奖励。

赵汾拿到算盘,如获至宝,就好比杨虎娃第一次摸到长刀和弓箭,爱不释手,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连连感谢叶兰亭。

打算盘有一个专门的口诀,叶兰亭还记得。

她把九九乘法表和珠算口诀口述给赵汾,然后就让他自己回去练了。

能被她点了培养的npc村民,基本都在自己的特长领域里是天才,不需要她太费劲,随便点拨几下就能自己悟到诀窍的那种。

叶兰亭一转身,见到薛霁安在默默看着赵汾,脚步一顿。

她给了杨虎娃刀和弓,帮郑姑得到给镇上富户做衣裳的机会,现在又给了赵汾一把算盘,但仔细想想,好想她从头到尾什么东西都没给薛霁安,但这少年却一直沉默安静,不争不抢地待在她身边,认真做着她吩咐的每一件事。

“薛霁安,你想要什么?”叶兰亭摸着下巴思索了会儿,“我给你买把锯子吧,打木料时肯定需要这些工具。”

薛霁安摇头:“不用了叶村长,工具我家里有,我爹留下来的。”他爹在被征兵之前就是个木匠。

叶兰亭苦恼地道:“可我觉得我应该送点什么给你。”

“真的不用了。”薛霁安低头。

他已经有了她送给他的名字。

这个他就已经很喜欢了。

赵汾抱着心爱的算盘,想起来一事,道:“村长,不如去铁铺买些铁钎吧,修路采石头用得到的。”

叶兰亭一拍脑门:“你不提醒我,我差点忘了,走去铁铺。”

于是一行人又转道去了趟铁匠铺,七七八八买了些用得上的工具。

这么半天买下来,叶兰亭手里的三十吊钱,转眼就只剩十九吊了。

叶兰亭:“……”

哎,真是花得比赚得快。

回去的路上,赵汾就把从李家庄借来的老牛卸下来,换了新买的那头驴,然后再把两头牛栓在车后面,就这样朝着大古村返程回去了。

换了驴子拉车后,跑起来果然比老牛快多了,这次赶在日落之前就回到了村里。

一回去,叶兰亭就让杨虎娃把从李家庄借来的牛车送去还了,以后他们村就有自己的车了!而且牛车和驴车想坐哪个都行!

驴子和黄牛被叶兰亭买回大古村,引来了整个村的村民围观。

牛倒是不稀奇,附近的几个村,村村都有牛,他们大古村以前也有人养过牛。但驴子不一样,它可是个仅次于马的平替品,得有点家底的人家才买得起的。

叶兰亭牵过那头老黄牛,走到对晒坝中间,对村民们道:“以后这头牛就作为咱们大古村的公家牛,什么叫公家牛呢?顾名思义,它是属于我们整个大古村的,以后谁家要用牛耕地,都可以来借,不收租不要钱,只需在牛借到你家的时候,你负责喂养好就行了。不耕地的淡季,就每家一户轮流喂几天,把它当自己家的牛来喂。大家明白了吗?”

村民们还以为牛是叶兰亭买来自家用的,还想着以后就不用跑到隔壁村就借,在叶村长家借牛就方便多了,可没想到,她居然是给全村人买的牛?

大家都愣愣反应不过来,也不太敢相信。

叶兰亭又道:“还有这头驴,以后就专门用力做拉货的驴车,同样的,以后哪家人要进城去,坐咱们村子的驴车,也不收钱。懂了吗?”

“叶村长,你说的都是真的?不是在框我们这些老家伙?”一个年迈老翁问道。

“当然是真的了。”叶兰亭问,“村里以前哪家养过牛,哪家有牛圈的?”

老翁道:“我家以前就养过牛,后来那头牛老死了,牛圈一直空着呢。”

叶兰亭就道:“那行,就把这头牛放到老翁家的牛圈养着,以后这头牛的喂养安排就由老翁您来负责,其余各家各户,以后要借牛的,就去找老翁,相应的,轮派到谁家割草养牛了也不能推辞偷懒!”

这么好的事情,大家当然愿意。

晒场坝子里,大家齐齐拍手,纷纷叫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