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8页(2 / 2)

加入书签

徐玢手持一包药粉点着桌面,静坐着沉思了半晌方才提着酒壶出了门,冲张凌唤了一声:“走吧。”

张凌听了声,自栏杆上跃下,抬指挑下绑在腰间的马鞭,便跟着走了。

草木绕舍,花散篦篱,三两炊烟中独有一间茅屋房门紧闭。

张凌嘴角衔着根茅草,双臂垂搭在膝头上蹲守在门边,时有飞鸟闹耳,他便随手捡起石块,好玩儿似的把鸟砸落,再又继续无趣地拨着嘴边的茅草。

徐玢是午后来的,进门时手里提了两小坛酒和一个酒壶。姜瑜没说什么,只是放了本还拿在手中的箩筐,便坐了下来。

酒坛空了,唯有酒壶还纹丝不动地搁在桌面,徐玢不说,但姜瑜知道,那是给他喝的东西。

眼下徐玢喝得有些醉了,将空坛提在手边,醺醺说道:“我远去西北时,瞧过荒漠雪原,吹过朔风飘雪,雄奇山脉连连,再往东行,又可见浩荡江水自云山倾出,滔滔南涌……”

他望着某处凝噎片刻,似乎见到那个身影泛舟水上,踱步桥间,可他行过大黎西北,挑灯夜游时心中念的都是同一个人……

“与川啊与川,我描摹山水与你看,寄情笔尖,挥墨纸上,可十一年前却于卞吾江上将画纸都挥洒尽了,你始终没能看过一眼。”

二百二十八张画纸,沉江而落。

那时他真的以为姜瑜不在了,悲恸竟翻覆了其他情感,惹得他一时难忍,对着江面失声痛哭。

可无论是他远在西北时对姜瑜的挂念,还是在卞吾江上泛舟时的痛楚,姜瑜始终都没能看过一眼。

徐玢搓了把脸,皱着眉头眨退了两眼的泪光,才说:“我在西北待了五年,无亲无友,日夜踽踽独行,你怎能连一纸信笺都不舍得写给我……”

信笺……

姜瑜眼眸微动,只见徐玢手中的酒坛磕到桌沿后脱了手,他随着滚落的坛身往地面看去,见到的却是一支留了墨痕的笔。

年轻时的姜瑜低身捡起墨笔,再抬眼时却见程源君立在门边,便慌忙地掩着桌面上的纸张。

“先生。”姜瑜故作镇定道。

“在写什么?”程源君走近后伸手把姜瑜遮掩起的纸张抽出,“伯瑾,见字如晤”几字赫然在目。

程源君将纸张缓缓折起,说道:“我让伯瑾到西北有何用意,你可明白?”

姜瑜说:“伯瑾在众人面前失言,先生让他远赴西北,是在教他何为战乱疾苦。”

“他敢在国子监众多监生面前扬言‘干戈可保国之安泰’,就该想到此番片面之词若是就这般传颂开,将会如何误人子弟,”程源君怒其不争,神情肃然,不自觉地攥紧了手指,“乱世如何谈得了安身立命,干戈满目时民不聊生,又怎能讲国泰民安!他随口一句话,将边境将士苦苦守求的安宁踩得一文不值,他既然有心走上仕途,怎能不知‘兴亡皆是百姓苦’并非坐而论道。如今的大黎尚且不算盛世天下,可兴建高楼、筑修城池时,难道不是平民百姓在受徭役之苦?边境战火连天时,西北两境又有多少百姓能逃过流离失所、家毁人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