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页(2 / 2)
跳过片头,屏幕里出现了一个穿着西装的年轻女人,在一块白色的板子上写下一串数字和符号,然后听她讲道:“1+1=2。”
林毓秀:“......”
大黎的人在学数学入门,钟荧也没闲着,她在看水泥的制作方法。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商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畅通的运输,泥路风吹雨打易损坏,砖石路或什么鸡蛋糯米糊糊路,成本又太高,只能小范围建造。不管是通讯,行军,还是运输,水泥路的意义真的大到天了,或者是用来建房子修筑城墙,都是上佳的选择。
她跟林正辅还住在乡下和县上时,毫不夸张地说,许多穷人住的还没现代人家里的宠物好。
墙壁四面漏风,房顶就是拿稻草堆上去,再用石头压一压,至于瓦片什么的只有条件好一点的人家里才有那条件,看看杜甫那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就知道了,这还是八月,到了更苦的寒冬腊月,多少人哆哆嗦嗦挤在没有丝毫防寒作用的破房子里艰难的熬着,雨雪大一点,房子都得塌一半。
推广水泥势在必行,意义堪比寻找粮种和思想教育。
她干劲满满地看了两个小时的资料,满腔热血最后在无情的现实下一点点冷却下来。
因为在古代,水泥也不是随便就能造出来的。
首先第一步的高温煅烧就是个难题,水泥的原料是熟料,成分中石灰岩里的钙和黏土里的硅需要在1500度的高温下形成的,古代的炉子基本都是1000-1300度,人力鼓风机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即便达到了,也没办法长期保持,烧制一点试验品还可以,大面积推广就很困难了。
还有原料也很难获取,石灰石和黏土容易得到,但是与火山灰相似的辅料却没那么容易,现代工业体系下有许多成本低来源广泛的替代品,如发电厂的粉末灰,或者高炉生产的炉渣,在古代这些东西想都不要想。
最后,哪怕以上困难全都克服了,还有最难的一个关口,粉末研磨技术,水泥成分中的所有组成部分,都必须是极细的粉末状态,在古代要去那里找大型的研磨机器。
钟荧双目无神地看着电脑上的资料,她还学什么历史啊,她应该学工科,开个直播水泥都知道怎么做了。
在工业体系基础为零的情况下搞基建,这已经不能算很难,这简直就是难上加难难难!
系统,你要不换个人直播算了,她就是一个高三毕业生,还是个文科生,这些东西她真的玩不来。
要么,她搞点比较容易的小发明,每天带着古人们吃吃喝喝,再放点百家讲坛大国崛起之类的片子,不是也很好吗,非要跟工业较什么劲,她是搞这些的料吗?
瘫了一会,她又去论坛上发帖:各位大佬们,我又遇到了新问题,我的封地靠着边境,城墙年久失修,看着好没有安全感,每天都担心敌人攻进来。所以请教一下大佬们,我要怎么做才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把水泥搞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