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页(2 / 2)
她将照相机记录下的东西偷偷留下,在她回国后也带回了这些东西,照片被她公诸于众。
士兵们对待俘虏的姿态,战争带来的伤害,残忍、血腥,平铺直叙地展露在观众的眼前。
当影片中的世界为那个国家的残忍做法感到愤怒,反对战争反对侵略时,现实世界的观众也一定不会喜欢这种太过沉重血腥的画面。
这注定是一部讨好不了观众的电影。
不是说它的立意有什么问题,而是相同的电影选择下,一部宛如记录片般的沉重,一部单纯搞笑的商业片,观众毫无疑问会选择后一部。
这部电影拍出来只能拿来冲奖,票房是不用想了,甚至能不能上映都是问题。
电影中涉及到的侵略会不会被当做映射?主角是什么人种,发生战乱的国家是哪个国家?
所以这只是个不成熟的雏形,它太沉重了,在明筝看完这个剧情后就想到了这些问题。
同样是不讨好的题材,苏导的《末日找寻》让明筝看到的是希望,明明两部电影光从结尾上来说是这部更有希望一点。
但这部片子如果真的这样拍,后续假如电影出来了,华国观众感受到的东西一定会更加深刻。
它失去了让人们感恩生活可贵、拒绝战争的本心。
明筝直言道 :“如果是我,我不太会想去看这部电影。”
不想去看,也不敢去看。那些沉重的历史,用鲜血堆积出来的胜利,他们这一代人,享受到的是前人用生命换取来的和平,他们一面铭记,一面努力向前。
在看到太过轻易的死亡时,会越发感觉生命的可贵。
明筝的话让卫斯理陷入了沉默,这大概就是他的故事雏形所遇到的瓶颈所在。
他的眼睛看到了一场恐怖分子带来的袭击案,无辜的路人在他眼前死去,他就好像变成了电影雏形中的那名摄影师一样,他看到了这一切,他想将他感受到的东西告诉观众。
明筝在爆炸案中像救世主一样的姿态出现,所以那名摄影师能带着她搜集到的信息公诸于众。
卫斯理盯着桌面出神,他的桌前摆上了一杯香浓可口的咖啡,咖啡上的拉花像一个漩涡一样将他席卷进去。
“或许。”明筝轻轻出声 :“电影的侧重点应该放在伤害上面。”
她的声音轻缓,带着镇定人心的力量,像是在讲述一个故事 :“或许这个故事可以是这样的,一位摄影师带着照相机去那些被战争波及到的地方,她在那里看到了爆炸中被母亲护在身下的女儿,看到了七旬老人送往唯一的独子去战场,看到了在战争中苟延残喘还努力活着的人,她将这些全部记录成册,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发布了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