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2页(1 / 2)

加入书签

这么一来,货源和运输的问题都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去寻找客户了。

野山参,或者说这种林下参,其实目标客户并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许俊生琢磨着,还是要找外商。

他在经贸局工作的时间不长,负责的又是最基本的工作,接触不到辖区内的外贸公司。

但他之前的同事,就是之前最爱给他上课的那个大学生,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是个老经贸人儿了,方方面面的关系都很多。

找他保准能成。

许俊生越想越美,给自己倒了杯酒,给王场长也倒了一杯酒,说,“王叔,你就擎等着发财吧!”

腊月二十二,小年的前一天,他们一行人终于返回了北京。

这回许俊生去东北,林雨珍没有那么牵肠挂肚,可能是因为习惯了,也可能是因为她实在是太忙了,压根儿顾不上别的事儿了。

张大舅帮着她找了两个补课老师,一个姓白,一个姓陈。

两个老师都是四十七中的老师,并且住的都离秦家胡同不远,商议好一周分别补两次课。

帮她补习语文的白老师,是个五十多岁的阿姨,看起来慈眉善目的,还总笑眯眯的,实际上要求很严格,而且是个急脾气。

林雨珍之前几乎都是靠自学,需要练习和巩固的地方太多了,所以她每次都会布置很多作业。

帮她补习政治的陈老师也不逞多让,认为政治就是要背诵,就是要做题,每回也是会给她一大摞试卷。

因此,林雨珍现在不光是要学习高三课程,做数理化的卷子,每天又添加了大量的语文和政治练习题。

如此重压之下,林雨珍每天都必须熬夜到很晚,但即便如此,仍然觉得时间不够用。

反复思考之后,她决定辞职了。

本来就只是食品厂的临时工,甚至都不用书面申请,只要领导批了,去会计那儿结算完工资,直接就可以走人了。

刘主任虽然同意了,但还有点可惜,“小林,你一直干得不错,工作也都熟悉了,说不定明年就能转正了。”

她说的这个并不是敷衍的话,而是事实,他们第二食品厂很快要扩大规模了,明年的转正指标肯定比以往要多。

像林雨珍这样的熟练工,会优先考虑的。

赵林芳也觉得挺可惜,“雨珍,这考大学谁也不能说百分之百,万一没考上,你又丢了工作,这不是两头儿捞不着吗?”

还不如骑驴找驴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