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页(1 / 2)
那秦尚书满脸堆笑,看着凌萧道:“国学监向来不设年龄限制,但凭各家本事而已。世子少年英才,又得皇上青眼,此番若考中,定是美谈一桩。”
想了想,他又道:“说来也巧,今年年龄偏幼的,不只世子一位呢。户部沈大人之子才刚十四,也要于明年二月参考。二位若都得中,可算创了国学监史上奇谈了!”
闻言,卫国公沉吟了一会儿,对凌萧道:“如此,你好好准备就是。国学监乃元京最高学府,入门不易,莫要掉以轻心。”
凌萧躬身应了。两人遂与秦尚书告辞回府不提。
第26章
十二音坊(一)
国学监的大名,凌萧自是从小就如雷贯耳。这是朝廷专为权贵子弟设置的学府,非官爵世家子弟,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
国学监子弟修满两年后,只需参加监内大考,不需格外参加科考,成绩优异者便可得官身。
这所「贵族学府」,可谓是元京乃至全江国数一数二的治学圣地。
江国历来重文,朝廷对官宦子弟的教育极为重视,因而每年都会拨大量款项用于国学监的维持和修缮。
国学监更是来往元京的各界名流的集会之所,常有各地学问大师在此开坛讲经。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全江国最大的藏书阁,据说汇聚了王室历年来的书画珍藏。
因着以上种种,国学监历来都是广大学子的向往之地,也是各家一争短长之处。
但国学监大考一向是出了名的艰难。京中官宦子弟不知凡几,何况每年还有外地的勋贵前来应试。
而国学监每年招生最多不过三十,可谓是立于这些贵胄子弟中的一张巨大的滤网。
但凡考上的,不仅在皇上那里挂了名号,日后仕途光明,光耀门楣,单是与人谈将起来,也是傲人的资历。
但凌萧自懂事起基本就生活在北境,因而对国学监的魅力感受并不深切。当然,同样也没怎么感觉到国考带来的压力。
他回府后倒在床上,满脑子还在想着夜宴时,那位孟大家对自己说过的话,心中纠结不已。如此辗转一夜过后,他还是决定要去一探究竟。
这毕竟是第一个主动跟他谈起母亲当年旧事之人。而他,实在是太想知道有关母亲的一切了。
第二日未时,他未免招摇,一个随从都没带,只身乘一驾矮篷马车去了十二音坊。
到得东面那扇小门处,他向四周张了张,发现此处甚是幽僻,便放心下车,打发那车夫走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