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9页(2 / 2)

加入书签

“是的,不过我以前没学过,只能自己摸索着练两句。”

他扫一眼她手里的几页纸,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字体娟秀,看着挺赏心悦目的。“你说说有什么问题?”

陈芷欢见他态度松动,肉眼可见地开心起来,“现在我们引进了德国的设备,产量提升得不少,但是总感觉还有进步空间。我们用的两棱大麦糖化,之后进入发酵罐,对于德国方面提供参考的温度,和持续加入麦汁的量和次数,有些水土不服。”

李忠沉吟片刻,见这小姑娘是真心来问的,伸手接过她手里写着满满笔记的纸,一目十行地翻阅起来。

“你们厂子现在年产量多少?”

“4000吨”

“你们车间发酵换了设备之后,周期缩短了多少?”

“从二十多天缩短到七八天。”

“那另一个发酵车间现在周期多少?”

“和我们差不多,但是我们设备要好一些。”

李忠问了几个问题,心里有数。“按理说你们车间的发酵周期可以再缩短个一两天。大麦品质要注意,糖化过程的温度要控制好,你们要加强一下麦芽汁的检测。如果到这里没问题,你们试试温度控两度下去,麦芽汁的加入控制量,增加次数。”

“您是说少量多次,控制温度?”

“对。”李忠似是想起什么,“想当年,我们厂是德国人兴建的,那时候我天天跟那群人打交道,学了不少。但是有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照搬国外的东西来,反而会水土不服,得融会贯通,摸索出一条适用于我们的路。”

陈芷欢深有同感,“我最近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不同的设备对原料和温度控制都有不同的要求。就像我们厂和广丰啤酒厂买的大麦不是一个产地的,我们用广丰提议的温度也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还有一点,你们车间之前一直是用发酵池的。现在换了设备,工人能不能操作得当也不好说。这方面也要多盯着。”

“忠叔,针对这个,我最近在编写使用手册,国外的设备使用手册我草草翻译过一版,但是介绍性质太浓,工人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我准备把它写得更通俗易懂,然后结合大家实际上工中遇到的问题,详细解答。”说着,陈芷欢又从包包里掏出一个本子。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