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页(1 / 2)
从内心深处来说,务丰帝并不想在自己还能掌控朝政时就立下太子。
毕竟在他心中,储君是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胁,因为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一旦被臣子们催急了,就放些似是而非的信号,已经是务丰帝这三年惯用的手法了。
这次给长子赐字,对他来说,也是随手布下一笔,臣子们的反应也在他意料之中。
但是,信郡王年纪渐长,心眼儿和本事也随之变大,这么短的时间就搞出无比浩大的声势,这是不同以往的情况。
皇上自然有自己明的暗的消息来源,日日听闻这个侄子做的好事,他又感觉自己身体每况愈下,精力不济,两相对比,被夺权篡位的担忧、被架空的恐惧以及对众人各有心思的怨恨,层层叠叠、交错相覆,逐渐让务丰帝的怒气与日俱增。
五月上旬,信郡王一鼓作气,在京城各大戏园同日推出了《立长》为名的折子戏,在茶馆、酒楼安排说书先生们讲述同名《立长》的评书。
皇上听到汇报说,戏曲演出大受京城高官追捧,场场爆满,喝彩声不断。至于说书,更是赢得百姓叫好,迅速传进家家户户。
阴郁着眉眼,皇上呼吸急促地翻看着秘史呈送的戏本子。写得真是精彩,有鼻子有眼,连务丰帝百年之后,大皇子继位开创一代盛世伟业的前景都描述了不少,好像若是不立大皇子为太子,江山社稷就要后继无人一般。
这是明晃晃的本朝记事,太贴近皇家真事,细节备至,即使隐去真人名姓,明眼人谁能看不出以上的影射来。
能对皇家这般如数家珍的,除了顾信本人,还有谁?
说不定就是他亲自操心写就的,如此盼着务丰帝宾天么?简直其心可诛!
看罢,皇上将它一摔,冷笑数声。
貌似随口,务丰帝对身边奉旨翰林念叨说:“看来,顾信这毛头小子,跳的实在太高。该治治了。”
不等翰林奉承着回话,皇上继续吩咐:“传朕旨意,这些戏啊、评书之类的,立刻禁掉。夺了大皇子府邸和俸禄,让他滚到宫里来,闭门思过,日日抄写《孝经》十遍。至于顾信,哼。”
新任翰林不过初入官场,这是第一次体会到君威深重,不过瞬时便觉冷汗浸湿后背,手头不敢耽误,一笔一笔记下皇上话语:“顾信,既然他不将朕这个皇上放在眼里,朕便不要他这个侄子也罢。废为庶人吧,他也别姓顾了,好歹这是国姓。”
翰林等了片刻,眼角余光看到皇上挥手,让他退下,连忙飞奔出去,到了官员值房,传出皇上圣旨。
满朝文武,顷刻间,就像是被割了舌头的鹌鹑,一个个老实极了。
宗室不能擅自结交朝臣,无诏不得上朝。因此,诚王一系其实正如顾采薇说过的那样,根基是寄托在帝王宠爱上,看着花团锦簇,其实轻浮无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