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4页(1 / 2)

加入书签

她不禁想起了一个做珠宝生意的朋友的话。

她说,去她店里买珠宝的富人,都是很识货的,并且也很会讲价格。

而那些好容易攒足了钱才敢去购买的穷人,通常都是绝口不提还价的事情。

就好像他们很有钱,多少价格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所谓似的。

但是,他们那闪躲以及带着自卑和胆怯的眼神,却出卖了他们。

他们不是不想还价,而是不敢。

因为不知道要还多少合适,更怕因为还价而被别人轻视。

穷人的自尊,往往高的让人害怕,也就是所谓的打肿脸充胖子。

她想,柳奚笙大概就是这类人。

欠着她的人情,会让他心里惶恐不安,没办法以平等的姿态来面对她。

或许更怕还不清这份人情。

所以,他才宁可继续在这里上班,靠出卖皮囊挣钱,也不再愿意接受她的……

施舍……

她觉得自己可能做错了。

也许,从开始借钱给他起,她就不该再逗他,尤其是不该在出了这个夜总会之后,还在撩拨他。

因为,这已经干扰到了他正常的生活。

这样会让他觉得是一种轻浮的捉弄。

她这个手握金钱的人高高在上,而他则因为接受了救助就要不分场合的任她调戏。

她当时应该站在柳奚笙的立场,替他想一想。

如果事后她是淡漠的态度,不去学校找他,或许他的心里会好受一点儿。

有时候,你所谓的帮助,于别人而言,未必就是帮助。

她的一个做记者的朋友,曾给她讲述过一段亲身经历。

那个朋友收到消息,说一家工厂的老板,不顾法纪,暗中雇用童工,谋取私利。

他前去调查。

调查的结果就是,那个老板确实雇用了童工,并且,数量高达几十人。

他先是报了警,之后写了篇稿子,报道了此事。

老板被抓,几十个孩童被送回了家乡。

此事,算是告一段落。

一年多后,他想起了此事,打算去那些孩童的家乡探访一下,顺便可以再做个报道。

从飞机转火车,从火车转大巴,再由大巴转电动三蹦子,几经周折,才到了那个小山村。

村里很少去陌生人,所以,他一踏进村子,便受到了关注。

当他说明身份,并讲述了来意之后,本以为村民们会满脸热情的感激他,没想到他们对他的神情,却是憎恨的,厌恶的。

除了村长,没有人愿意同他讲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