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6页(1 / 2)

加入书签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

可见考官是在同一篇章中将两句不同段落的话搭在了一起,且前后顺序还做了改变。

由于这两句话出自同一篇章同一人之口,只要能背诵《论语》且理解其意义,两句话联系在一起就能理解它的意思。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什么都知道的,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那么联合原文就可以有如下理解:

孔子说:“我不是天生就什么都知道的,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地学习,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第三道无情搭就真的很无情,文靖安看了好半天才弄懂什么意思。

题目是: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辟如行远必自迩。

前半句出自《大学》,后半句出自《中庸》,两本书的句子搭在一起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截搭范畴,一般的无情搭都是出自同一本书的隔章搭或者同章断句搭,比较容易找到出处,这道题强行将《大学》、《中庸》的句子搭在一起,确实为难考生。

所幸考官心里还算有数,也知道自己这么做很无情,因此在题干里留了一点“情面”,考生只要找到这两句话的出处,然后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搭在一起还是有一定关联性的。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比如走远路要从近处开始。

联系《四书章句集注》对这两句话所在的原文的注解,那么考官的出题意图就显现出来了。

文靖安的理解是我们要学习圣人的学习方法 ,由近到远,从小到大,循序渐进才能达到“致知”的目的。

将这三道题目放在一起看至少可以发现两点意义。

第一,题目由浅入深,有大题,有小题,大题相对简单,小题越来越难。

第二,三道题目都涉及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里边的内容,没有顾此失彼。

三道题目分析完,文靖安心里已经有了个大概,至于文章写成什么样,那就看自己之前下的苦功和这次的临场发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