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9页(2 / 2)

加入书签

要说,五一很幸运,赶上了征兵。

“上山下乡”的政策一出来,参军入伍是最好的出路。部队上学校条件比较好,选拔也很公平,只要表现突出,都可以参加文化课考试,通过后就有机会上大学。

这个政策,影响很深远。

不过短短几年,全日制、半工半读制、业余制大学,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工厂办职工大学,地方上办农业大学,还有各种技工学校、农机学校、卫生学校、畜牧学校,培养了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

知识面扩大了,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当然,不利因素也有,考核没个统一标准,学员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引发了一些问题。

而目前阶段,教育革命提上了日程。

夜校恢复了,田大旺继续上课。他要拿下大专文凭,不能半途而废。

孙梅英工作一忙,就没心思学习了。

她把业余时间用在了织毛衣上。小苗的,五一的,三子的,还有冬子和梅子的,一件接着一件,就像毛线不要钱似的。

远在营区,柳冬生收到了一个包裹。

打开来,是一件蓝灰色圆领毛衣。孙姑姑说,这是生日礼物,穿在里面暖和。

柳冬生没舍得穿,像宝贝似的珍藏着。

再过几天,就满二十五周岁了。

他想等小苗回来。

小苗走后,就未收到来信。父亲说外派人员任期不确定,一般是两年。也就是说,等到明年小苗就回来了。

柳冬生盼望着。

他在心里打好了草稿,等见了小苗,就说出来。

这点心思,自然瞒不过家里。

那天,冬子跟柳进原一打听,柳进原就猜到了。可他装着不知道,只是跟苏红霞挤了挤眼。

自打小梅翻出了冬子的宝贝,他们就明白了。高兴的同时,又有点担心。冬子跟小苗离得那么远,见面可不容易。短期还好,长时间哪行啊?

柳进原想起了江立峰。

按说,冬子转正后,就要去京城。

可一年过去了,还在营区呆着。

柳进原觉得挺好,只要上面不点名要人,就留在基层好了。听说,江立峰靠边站了,选拔人才的事儿也就搁下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才能走得更长远。

作为家长,柳进原对冬子一向严格要求。

“男孩子不摔打一下,哪行啊?”

可对梅子,柳进原一片柔软。

他托战友打听了一下,跨军区调动是否可行?他想趁着梅子外派,转到军分区。不管做什么工作,先离开那边再说。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