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页(2 / 2)
田大顺和田大壮家也有积累,因为自带口粮,平日里节俭得很。赶在秋天,吕秀蓉和许凤莲都晒了红薯叶子、萝卜缨子等干菜,又腌了几缸脆萝卜。有邻居笑话她们,说:“都入了大食堂了,天天细米白面,一顿四个菜,弄那些咸菜疙瘩做甚?”
吕秀蓉说:“俺婆婆就喜欢这个,大鱼大肉吃多了,调剂一下……”
因为田大旺的提醒,几口铁锅到底没上交。赶着村里来收废铁,就把门鼻子卸下来,跟断了的铁锨头一并交了上去。还弄了几个瓦罐备着,想喝稀粥了,可以熬汤喝。
这时候,田小苗读高二了。
算算日子,她参加高考正赶上六零年。这对她是个考验,体力要跟上,营养要补充,一定要考上大学。
家乡的变化,柳进原也有耳闻。
这种跨越是不是大了点?
好在上面视察后,开始纠正。
这段日子,柳进原的注意力在东南沿海一带。米帝在宝岛搞了军事设施,还扶持了傀儡想把宝岛分裂出去。为了防止刮民党跟米帝走得太近,我东南前线部队向金门发动炮击,进行警告。(注5)
万炮齐发,规模空前,可谓地动山摇,一片硝烟。
对驶向金门的运输舰船只也发起警告。
接下来,很有战略性的,工作日开炮,星期天休息。一来二去的,那边的守军也发现了规律,工作日躲在地洞工事里,星期天出来晒太阳。后来,甚至变成了双号开炮,单号休息。
我方想打就打,想停就停,掌握着节奏,既教训了刮民党军队,又牵制着米国军队。把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阵营提高了威望。
田小苗对“金门炮击”期待已久,报纸看得津津有味。
五八年有多神奇?可见一斑。
第107章 .眼光
*
搁在后世,田小苗印象最深的就是放.卫星。
报刊上登载的,都是某地亩产稻谷多少万斤,亩产小麦多少万斤,亩产棉花多少万斤,看谁能吹牛,看谁的卫星放得高。
这是五八年的一大特色,被批评了很多年。
可五八年却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一盘散沙似的农村变成了大集体,农民们排队出工,唱着歌儿,喊着口号,甭提多欢腾了。一日三餐吃公共食堂,一顿四个菜,大米馒头随便吃,不定量。孤儿们进了福利院,孤寡老人有人照顾,学龄前的娃娃入了托儿所,够年龄的都上了学,还有卫生院、图书馆、文化站,篮球场等等。
这是书中描绘的共产主义,一抬脚就迈进了。
多少年后,还有人津津乐道。
“五八年那会儿,日子真好,大米白面,还有鸡鸭鱼肉,做梦都想着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