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6页(2 / 2)

加入书签

离家近,上班方便。

这边住得没那么稠密,居民也少,工作一下轻松了不少。

孙梅英熟悉业务很快,粮店的韩主任也放了心。

赶着调工资,孙梅英长了一级,一个月拿四十块。

别小看这多出来的五块钱,能买好些东西呢。按照目前的供应价格,大米不过一毛八分钱一斤,五块钱能买二十八斤大米,够一个大人吃一个月的。

这时候,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了,手工业也实现了合作化。大部分农户都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占总农户的96.3%,高级社占到87.8%,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注1)

靠山村那边,田老汉一家还在初级社呆着。

田秋山来做思想工作,号召加入高级社。可田老汉摆摆手,说:“秋山,这不是自愿的嘛?”

“二叔,大旺是国家干部,您这思想咋恁落后啊?”

“落后?”

田老汉心说,这是大旺特意叮嘱的,他才不当先进呢。

田老汉到底没入高级社。

田大顺和田大壮也没加入。他们也瞅见了,刚入社是挺好,可几十户人家掺和到一起,矛盾就出来了。说是大集体,可总有想占便宜的,出工不出力,喜欢磨洋工。干活时间也绑得死死的,一点也不自由,还耽误事儿。

孙有良一家也没入高级社。

他精打细算,过着小日子。余粮也攒着,没拿出来换钱。

这是梅英写信叮嘱的,说粮食主贵着呢,城里都定量了,要用粮本和粮票才能买粮食,够吃但是没有富余的,老家这边也省着点,不能大手大脚。

孙有良当起了落后分子。

村干部上门动员,就装聋作哑的。

小苗的几个舅舅也跟着。成家后,分出去单过了,有一大家子要养活。平日里,新粮旧粮轮换着,再掺杂一点粗粮,精打细算地过日子。

一九五六年,轰轰烈烈地过去了。

因为投资大,发展快,财政吃紧。上面提出了机关单位要压缩编制,精简人员。

这么做很不容易。

要知道解决财政赤字,只要放点水稀释一下,钱稍稍贬值一点,啥问题都解决了。可人民政府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总是从自身找原因,拿自己开刀。

这么一来,物价稳定,钱特别顶使。

工业利润也控制在一定幅度内,最大限度地投入生产,让老百姓都买得起,用得起。这跟解放前不同,那时上流社会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把持着话语权,而广大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着,尤其是农村还处在封建社会。

田小苗感叹着。

稳定的物价延续了很多年,堪称奇迹。

*

到了一九五七年,精兵简政继续推行。

部队上也在精简员额。

上面要求“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