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页(2 / 2)
看着简佚在她面前,几乎是面无表情地看着她流泪,姜祎成不得不联想到这是否有可能跟地府里锁定面部表情的通道有关。他可能是曾经在地府工作的时间太长了,在类脑体公司研发部当研发员,完全有可能是过了几十年没有现实世界身体的生活。习惯了想抑制住表情的时候就可以抑制住,以至于他在现实中甚至都可以这样抑制自己?这恐怕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至少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
“您如果想哭的话,为什么不哭出来呢?”姜祎成安慰地引导他道,“没有必要抑制自己的表情,这里没有其他人。”她接着以略小的音量说道,其实也是说给她自己,“实话说,我并没有能力阻止他们对蓝珀进行开发,您也没有那个能力吧。可是无论如何,您都有表达悲伤的权利。”
“表达悲伤……只想回去……”简佚低声说了两个没有主语的破碎句子,而后突然就低下头,把脸埋在姜祎成肩上真的哭了起来。
————————————
注释:
①创伤性再体验:是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的核心症状之一,指发生严重的创伤事件后患者反复发生的创伤事件病理性重现。
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原本这种常用名言应该用不着注释,但是我手欠查了一下发现这句话还真是出处不明。中文搜索全都是来源于《孟子》的结果,但看了就知道是牵强附会。因为本人只能正常使用中文和英文,所以只简单搜了英文结果。存在两种对应的翻译(只看结构,冠词和复数等忽略):①Eyes are windows to the soul:几乎所有的名言网站都传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但是没有看到原文。②Eyes are windows of the soul:可以找到明确使用“of”的原文是在达芬奇的《Paragone of Poetry and Painting》中“the eye,which is called the window of the soul”,很明显也是引用,可能是化用或者单纯的意英互译问题导致跟常见的“to”用法不一样。由此可见至少在15世纪以前这句话就成为罗曼语族的常用名言了。一些名言网站认为最早表达类似意思的是《圣经》马太福音6:22-23“The eye is the lamp of the body”。
至于为什么要为了这个简单的句子写一堆,是因为类似的“一篇业余文章污染整个中文互联网”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给正常人查阅资料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心灵的窗户”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例子,但是也有影响相当不好的例子,如关于“我离开以后,你们就是我”那句话出自毛选的错误信息,就已经误导过大量的同志(这句话来自一篇怀念文章里的热评,句子本身有水平与是谁说的无关)。在自媒体时代这已经不仅是简单的命题作文编名言问题,而是存在大量的低水平写手进行不规范引用(即抄袭还不抄全)和自媒体爬虫式洗稿,使得低质量信息无限复制难以回溯其来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