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8页(1 / 2)
实话说,楚国大多数人对齐国没什么好感,但架不住自家孩子一去不复返。杜小郎就是其中最大的笑柄,送孩子出门游学,半年来送来齐国不知多少车宝物金银,跟车过来的人,大多也被齐国留下,来一个一个不打算回去,是实打实的“买一送多”。
安五郎心中暗笑,没将他的话放在心上。自觉年初既然能离开安阳城,难不成还会被这与其说是城池,不如说是军事堡垒的无趣至极东荆城留下。更何况,安阳城中流传出来的书籍,才是他此行的目的地,还没去见见纸张实物、拿到更多的书本,怎么会留在东荆城?
印出的书籍,在齐国各个郡中书肆铺满后,随着游学前来的楚国学子回国,成为了第二次风靡楚国都城的齐国之物。
尽管很想挑刺表示“这么便宜的书籍实在不堪大用”、“出自文风贫弱齐国的书能有什么好的”,但看到实物后,都城宴会上那么多读书人,从价格到装帧,从纸张到内容,竟是一处问题都挑不出来。
虽无人亲口承认,但看着宴会上拥有齐国书本的人受到欢迎的现状,看着借到齐国书本时借书人爱不释手的模样,所有人都能看出,齐国书本隐隐压了楚国书籍一头。
便宜、好用、看法新颖、又精致的齐国书籍,成为了读书人的心向往之。
当然,深入研究过被带回来书籍前后经历的聪明人也发现了,内容没有问题,主要还是因为游学学子买书时自然买的是自己认为对的、有用的内容。在游学学子口中,也有部分书籍内容存在疏漏、存在问题,只是不曾被都城追捧齐国书本的人看到。
安五郎惦记着父亲交代的任务,和杜小郎打过招呼,队伍的检查也到了尾声,款款进了东荆城。
他可是知道的,自家试图仿制齐国书本的纸张连续失败,连剪碎带回去的书本,重打成纸浆制成的纸张也不及齐国书本,因此父亲相当不快。安家作为依附谢家的旁支,虽然父亲不曾专门与他说,但为一张纸大动肝火,除了这是主家的吩咐,不会有其他原因。
安五郎很快出了东荆郡城,除了在安阳城中见过的水泥外,没发现有新的变化,对久久逗留在齐国的杜小郎更是看轻。
不过一个无趣的小城,没有繁华商街,没有歌舞宴饮,有什么好留下的?明年今日再见?按照杜小郎这拖拖拉拉的速度,大约他赶到齐国安阳城买好书本纸张后回来,杜小郎还没走回楚国都城吧。
抱着这样的念头,安五郎催促着队中管事加紧赶路。没走出多远,就看到不远处白露山下,建起了许多小楼,人流熙攘,来往繁华程度,竟不弱于楚国大郡商街集市。
刚刚杜小郎说什么来着?安五郎想起“白露商街”这个名字,提起了些兴趣,左右商街就在必经之路上,去顺路看看也不会耽误太多时间。
这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
路边的玻璃灯好看,剧院的戏有趣,商街上面的货物虽在楚国都有,但架不住这里便宜又相互关联。
买了一管玉笔,齐国雍州盛产的墨锭也要来一块,接下来就是一个精致的书袋,有了书袋,书箱也得备上,都换了书箱,配饰也得跟着换,换了配饰,衣裳也该买新的,看不上这里的款式没关系,隔壁就是布庄绣坊,保证做到尽善尽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