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3页(2 / 2)

加入书签

林永成见状,赶紧接过话跟他们解释。

“我和白芨也观望了很久,总觉得再过几年国家会大动作。之前几年,不就有些知识青年自愿下乡建设农村吗?那时候是自愿的,但以后呢?以后城里安不下那么多人,恐怕就要变成强制要求了。在农村,只要勤快就不怕饿死,跟城里不一样,城里能指望的只有每个月粮本上那么一点。”

听到这里,李秋容和白术的脸色终于好了一点。

这么分析其实也有道理。

不说远了,就说他们在县城的邻居李五珍家,一个小院子里挤了十几口人,大人小孩都已经住不开了,一年年过去,一批批小孩长大,哪有那么多岗位安置这些人?

城里人的口粮都指望着乡下交的公粮,可粮食产量也就那么多,等城里下一代小孩长大,他们吃什么?

粮食不够吃,只能指望乡下了。

见岳父岳母脸色好转,林永成又继续说。

“到时候变成强制要求,就算我有门路给她们找工作,可外面的红眼病太多了,万一被人盯上了,被扣上一顶思想觉悟不高的帽子,恐怕咱们一家都没有好果子吃。”

“可如果让孩子下乡

,谁知道会把她们分配到哪里?她们两个小姑娘到一个陌生地方,本来就孤立无援了,万一遇到坏人又怎么办?再一个,她们在外面被人骗了,或是被忽悠着找个人嫁了,天高地远,她们在婆家被人欺负了咱们也护不住。”

“但如果让她们留在乡下,是农村户口就不一样了。”

“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如果能在城里找到工作,那是件有出息的大事。换过来城里人不想下乡,就是思想觉悟不够。”

说起来,也是那么回事。

城里人不想下乡会被扣上思想觉悟不高的大帽子,可乡下人进城工作,却是人人羡慕的好事。

就算不进城,留在上林大队种地也比当知青好。

上林大队没有太坏的人,又有长辈在身边照顾,平时摸个鱼或是找个简单的活计,轻轻松松赚点工分也不错。

李秋容和白术若有所思。

他们也不是油盐不进的人,说白了,都是为了孩子着想。

另一个,林永成和白芨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

李秋容沉默了片刻,才说:“两个孩子还小,还没到读书的年纪。你们也猜是几年之后,还有时间。就先留在乡下吧,等小紫苏小学毕业,要上中学了,如果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坏,就得把她们的户口转到县城,让她们去县城读书!”

再观望几年吧,反正还有时间。

李秋容松了口,白术也只能点头了。

小学课业简单,在哪里上学都没关系,又有李秋容盯着,不会耽误两个孩子的学业,就算最后证明是林永成和白芨太过谨慎了,也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不就是晚几年进城读书吗?

在孩子的问题上,宁可谨慎过头,也绝不能疏忽大意。

两个大家长都通过了。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