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页(2 / 2)
江沅看着清扬微笑,他心爱的妻子。他完全可以学江浙的富豪们带清扬避乱到香港,但他舍不得那些内迁的工厂,所有的机器都需要重新安装、调试,他被厂家们寄以厚望。他对清扬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他们要留在武汉,清扬没有丝毫犹豫。
1938年6月武汉会战开始,6月底内迁武汉的工厂以及武汉地区原有企业开始向西南、西北地方拆迁。在战事激烈展开的同时,航运公司冒着炮火和空袭,日夜抢运物资,到10月25日武汉失守,绝大部分器材被转运,没有落入敌手。
从7月起,聚集在入川门户宜昌侯轮赴川的人员在3万以上,荟萃了中国各界的精英。兵工署和民营厂聚集在宜昌江边的货物堆积如山。同时几十万出川增援的军队和装备也急待通过长江航线奔赴战场。由于武汉陷落,张自忠将军率领的第33集 团军正在汉水防线阻击日军,宜昌人心恐慌,秩序混乱。
日军飞机天天轰炸宜昌,招商局、三北等轮船公司已经精疲力竭。宜昌扼守长江三峡,素有“川鄂咽喉”之称。从宜昌往上游,航道狭窄弯曲,滩多浪急、暗礁林立,1500吨以上的轮船不能直达重庆,且夜晚不能航行。因此,所有上行的大轮船,到了宜昌必须等候换载大马力小船,才能穿过三峡前行。当时能够穿行三峡的除卢作孚的民生公司22艘轮船外,只有2艘中国轮船和几艘外国轮船。依当年运力计算,这么多人员,这么多物资要全部运抵重庆,至少需要1年时间。而且距川江每年的枯水期只有40天了,枯水期一到,水位下降,运载大型机器设备的船只根本无法开航。
人群分出一条道来,江沅看见一个清瘦的四十多岁男人走进来,“卢作孚!”江沅身边的人说。
“请大家回去,明天早晨我将在12号码头和大家见面,宣布撤退安排!”卢作孚对那些争先恐后、争吵不休的各单位负责人有礼貌且很坚决地说。
这个人倒是处乱不惊,江沅想。江沅听顾周翰说过此人,出身贫寒,只有小学学历,却当过教员、《川报》主笔和总编。1926年他筹集5万元购船一艘,创办民生公司。此人有惊人的商业天才,在公司运营上多有创新,不到5年时间民生公司就扩张到拥有12艘船、总吨位达到1500吨。而且此人怀抱济世理想,他仿效张謇在北碚开始社会实验,建中学、工厂、医院、科学院和公园,投注于教育,把原本肮脏混乱的北碚城区变成四川境内最先进的地区。卢作孚的实业越做越大,他本人和家庭却保持着苦行僧式的自律生活,住在农屋里。
卢作孚于当天赶到宜昌,他先亲赴各轮船公司和码头视察,登上轮船,检查各轮船的性能、运载量,然后召集各轮船公司负责人、各轮船船长、引水、宜昌港的技术人员开紧急会议,通宵达旦研究出一份紧急运输方案——在40天内,将所有撤退人员和物资运走。
宜昌至重庆去时溯江而上要走4天,返回顺江而下需2天,来回一趟6天。为了缩短运载时间,他们把宜昌至重庆整个航程分为三段,即宜昌至三斗坪为第一段,三斗坪至重庆万县为第二段,万县至重庆为第三段。每艘船以吃水深度、马力大小、速度为基本依据,分布到不同航段上。每个航段上的船只运送货物至指定节点后立即卸货、返回、再装货。回程的船只满载出川抗日的士兵,顺江而下。只有最重要的物资和最不易装卸的笨重设备才直接由宜昌运往重庆。这样,每艘船的航程缩短了一半或者一大半,从而赢得宝贵的时间。
鉴于三峡航段不能夜航,卢作孚要求各船尽量利用夜晚装卸,白天航行。航运人员尽量不空耗一小时、甚至一分钟,将运输能力发挥到极限。为了装卸方便,他在三峡航线增设码头和转运站,临时增加雇工3000多人,同时征用民间木船1200余只,运载轻型物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