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425(1 / 2)

加入书签

最主要原因是武将们功高盖主,君主却一事无成。

还有造反的那些武将出尔反尔, 趁着大唐外敌当前, 他们拥兵自重于朝堂于不顾。

总结一下,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没有号召力, 但是偏偏吐蕃外族虎视眈眈,要平定就必须依附于武将, 而用文臣制衡武将, 必定又激发文臣武将的矛盾。

最后矛盾激化, 背锅的就是当朝皇帝, 若重用宦官, 文臣武将则一同不满,但是他们不满的同时, 又不忠心。

怎么看,安史之乱后大唐已经进入到了恶性循环, 若想延长国祚,只能是朝堂和藩镇妥协,藩镇之间再互相制衡,但这并不是长远之计。

唐代宗的思绪定格在神迹的一句话上,“若当政的是李倓。”

是呀,大唐缺的是有武力的君王,而不是自己这样只懂权衡势力的君王。

但是他的皇弟已死,天下哪里去找第二个李倓呢…去哪里找呢?

想到这,唐代宗李豫忽然僵住,既然找不到那自己可不可以成为李倓!

唐代宗李豫忽然想到了破局之法,既然解决不了藩镇,那自己就成为最大的藩镇!

御驾亲征!!!

与其担心武将功高盖主,不如自己成为最有功劳的武将!

倘若自己不幸遇难,那也是为大唐牺牲的帝王!总算为朝堂赢得了面子。

唐代宗继续李豫可不是一时兴起,就在第二天他宣布自己御驾亲征,并让太子监国,大将郭子仪为顾命大臣。

*

唐殿

“陛下三思,国不可一日无君。”群臣劝阻,但是李豫去意已决。

“大唐危难之际,朕作为一国之君如何能坐视不理,当年太宗能打下天下,朕如何不能效仿太宗!”李豫把唐太宗李世民都搬了出来。

其实按照历史,此次唐代宗是让太子李适挂名出征,但只是挂名而已,功劳还是仆固怀恩。

此次唐代宗李豫改变了计划,不先收复长安,直捣史朝义老巢。

唐代宗李豫此次的目的就是兼并河北的叛军,自己做最大的藩镇。

面对无解的局面,只能釜底抽薪。

唐代宗李豫清楚,朝堂面临最大的困境是无法安排河北的十多万叛军,只能将投降的将领封为节度使,以恩惠防止内乱再次发生。

但如今看来,再大的恩惠也没用,就得把他们打服!

众臣看着唐代宗李豫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不知该如何劝解。

实事求是,若皇帝真御驾亲征,的确会鼓舞士气,但是风险太大,朝堂又不是无将臣可用。

*

唐内殿

“父皇,孩儿愿意带兵出征!”太子李适听自家父皇要出征,风风火火的来劝。

国不能一日无君,他愿意替父出征。

“你好好监国。”唐代宗李豫拉着李适的手,一副交代后世的模样。

不知道为何,自打看了神迹后,唐代宗李豫仿佛过完了一辈子,上天既然给了他机会,他定要放手一搏。

“郭子仪是可信之臣,若朕回不来,你定要仰仗他。”李豫开始交代后事。

“还有李泌也是有大才之臣,你日后当重用。”李豫脑中思索着神迹提及的忠义之臣。

“父皇,您不能去,国不可一日无君。”李适被他家父皇这副视死如归的模样给吓着了,他觉的他家父皇好似一心求死。

“若朕回不了,藩镇将是朝堂最大的隐患,但是外敌当前,你不可轻举妄动。”李豫继续道,努力的交代后事。

“还有宦官,虽可为皇权所用,但终是靠不住,为父任用李辅国还有程元振等人,乃是因为忌惮众臣,无奈之举。”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