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12(2 / 2)
可温云茵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这部《异变边缘》,开篇就是细腻的环境描写,烘托出“蓝球”世界独特的文化和政治形势——逐渐枯萎的农作物、吓人的“疯病”、人人自危的政治环境……
她用文字构建了一个逐渐让人绝望的世界。
三章写完,主角卫望才姗姗来迟地出现。
但温云茵不急。卫望的高光在后头呢!
温云茵在热火朝天地为新一本小说谋篇布局,另一边,刘二明遵照高松然和王伟的指示,开始认真阅读《寂静的春天》。
原以为这本书巨大的生词量会成为他阅读路上的拦路虎,没想到深入阅读后,刘二明自己体悟了英语阅读中的重要原则——倘若一两个生词并不妨碍理解段落大意,就先别去管它。
比起读最初两页时,遇到一个生词就查一个,刘二明改换了策略:遇到不认识的词,他先用笔勾下来,等到整个大段落读完,再去一一查询。
开篇那座假想的城镇,从生机勃勃变得死寂。大量情感化的语言,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忧虑。哪怕因为语言,并不能完全读懂每一句话,刘二明依然感到,自己的情感和书里那座假想的小镇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从第二、第三章 开始,梳理多了,从《寂静的春天》的第二章开始,刘二明便沉浸在了大篇幅的基本知识科普中。书中不仅有他熟悉的化学知识,还涵盖了生态学、昆虫学等领域的内容。尽管许多知识点他早已了然于胸,但再次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去学习,却让他感到新奇而充满乐趣。
刘二明是个聪明的孩子。尽管性格可能有些执拗,但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强,一点就通。
读完这本书第三章 ,刘二明已经猜出了,为什么高老师极力推荐他阅读这本书的深意——尤其是在他表现出对温云茵这个小说作家一点点蔑视之后。
从《寂静的春天》里。刘二明实打实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令人身临其境的叙事手法、大量真挚的情感化的语言、通篇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把抽象的科学概念具象化。
读这本书之前,刘二明对杀虫剂对环境的影响知之甚少,也不了解米国二战后的社会环境。但《寂静的春天》却让他仿佛穿越回了二战后的米国,从情感上感同身受。
高老师在电话里让他思考的问题,“比起同时期的科研论文,为什么这本书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刘二明心想他已经有了初步的答案。
——《寂静的春天》不只是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部触动人心的文学作品。
刘二明又想起,在三中集会中,校长等校领导经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身为三中的学子,要站在高处思考。”
这其实又是三中精英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现。人在高处站久了,不光会高处不胜寒,也可能习惯了高处的风景。
习惯了高处的风景,就可能忘记低头,忽略了更广阔的、却没那么高的一片大地。
会把一切都当成理所应当。
就比如现在的刘二明。他拥有卓著的学习化学的天赋,平日里接触到的同学,都是运夏市这个省会城市最优秀的那一批。
即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