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页(2 / 2)

加入书签

他多少有点后悔,早知道他也不来了,这种天气睡觉最香。

“早上好,皮克西西教授,”他一边脱外套,一边和自己的导师打招呼,“希望今天实验顺利,让我的论文可以早日收尾。”

这时他摸着自己冰冷的袖子,才发现今天这格外的冷并不是错觉。

是他袖子这块儿的制热器坏了。

“啊,是的,希望如此。”皮克西西先生盯住自己的反应釜,头也不抬地回应。

这是皮克西西先生的常态,真忙起来他甚至连饭也不吃——不仅是正常的饭,就算是给他准备了太空部队吃的膏管餐,他也懒得挤两口。

托马斯用力揉着自己冻僵的胳膊。这条胳膊已经完全没有知觉了,他真心希望状况没有糟糕到需要去医院。

这时,皮克西西先生的实验似乎恰好告一段落,他松开气阀,摘下防护镜,擦了把汗——尤其是好好擦了擦耳朵之间的缝隙。

再一回头,看见托马斯。

皮克西西霎时惊喜,就好像刚知道托马斯进来似的:“托马斯,太好了,我正有事要找你说呢!”

托马斯一僵——不会吧不会吧,不会是又有什么额外工作吧?

皮克西西一贯是那副笑眯眯的表情:“托马斯,以你的能力,我相信你今年一定可以如期毕业。所以如果你工作没定的话,考不考虑赏光来我的研究所?”

托马斯愣在原地,他胳膊一下就不冷了,甚至还有点热了。

因为皮克西西先生的研究所还有另一个名字——“国际联邦化学研究所”。

*

这是2500年,“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缺乏”、“植被减少”这些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恶化”与地球上的每个人息息相关。

不过,这也都是喊了上百年的口号了。

喊得人都麻了。

科技确实也在不断发展。“海水淡化”可解燃眉之急,但是如果淡水资源再进一步减少就难办了;“防沙墙”能抵挡一部分风沙,但居住区还在缩小之中;衣服夹层里夏天制冷、冬天制热,但机器难免有失灵的时候。谁能想到都26世纪了还能有冻死的人呢。

寻找宜居星球成了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但是其实仔细想想——要是真有那么合适的宜居星球,又哪那么巧就轮到我们地球人开开心心搬过去呢?人家自己就没人住吗?

“国际宇宙调查团”一批一批地派专家去探索宇宙,终于在约莫一百年前,有了突破性的成就。

那一天,我们的调查员遇见了不属于地球的飞行器。

由于是第一次见,互相之间都比较紧张,直接就开始交火。

于是地球史课本中就有了“第一次星际大战”。

但是那时,双方都没有专业的太空部队,所以战争规模其实不大。而且在战乱的过程中,双方也在加强了解,这么一了解就发现了一件尴尬的事——大家科技文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其实都差不多。

甚至长得也差不多——都是头部、躯干、四肢,眼睛、鼻子、耳朵、嘴。

最大的区别是,似乎因为他们那个星系的恒星辐射光和太阳光成分有本质区别,所以他们肤色偏绿。

而由于彼此之间都没有压制性优势,于是开战1年零7个月以后,双方停战议和。

地球人给他们的星球按音译取的名字是“达鲁星”,所以按理应该叫他们“达鲁人”。

但是日常生活中,常有人用“青蛙人”来代称他们。这带有贬义。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